浙江新闻客户端浦江报道组 许乾虎 朱舒蔚
玻璃串串有甘苦,几家欢乐几家愁。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壮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浦江磨珠量急剧增加,占全国灯饰用珠85%以上。
然而,无序的扩张、混乱的竞争使浦江磨珠业的产品附加值急剧下降。是进是退?浦江县委、县政府因势而动及时提出“提高档次、培育龙头、创办市场”的举措,引导浦江磨珠企业向灯架制作、成品灯饰装配等过渡,单一的玻璃珠摇身一变成为晶莹剔透的灯具,浦江水晶产业迈出转型第一步。
1991年,黄世乾、黄伟增父子率先开办浦江灯饰总厂,从广东购进灯架,用玻璃珠组装成高级灯具销往各地,实现从生产灯饰配件到制造灯具成品的转变,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创造了更丰厚的利润。
在这对“最先敢于吃螃蟹”的父子带动下,到1993年,浦江水晶灯具生产已初具规模,彻底改变了十多年来单一低档次的产品结构,为千家万户的加工业开辟了新天地。1994年,全县已拥有水晶玻璃加工企业351家(其中灯饰厂60多家),1995年又迅速增加到409家(其中灯饰厂19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产玻璃珠8亿颗,年产值1.16亿元,产品远销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市场。
浦江水晶灯遍销全国,最多时有灯饰生产企业和销售窗口1000余家。但由于缺乏市场配套与产业配套,未能在浦江形成上规模的水晶灯饰市场与产业,当时,广大水晶灯饰厂商纷纷南下广东中山古镇,成为当地灯饰市场的主力军。
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1995年,浦江在城北建造了占地2.3万平方米的水晶灯饰城,吸引商铺130个,入驻企业65家,实现销售产值1.2亿元,当时全国唯一的水晶灯饰专业市场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