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最终指向产品本身
市场上的那些爆品就像流星,难以持续发展。产品本身不过硬,营销再厉害也只是匆匆过客。所以,只想通过一些“小技巧”来提高业绩表现是站不住脚的,企业想靠这些基业长青是基本不可能的。我曾经在广州某手机一条街偶遇了华为产品的细致调研,感受到了他们的接地气。
2011 年正是华为在海南会议上决定要做手机终端自有品牌的年份,在这之前,华为手机主要是运营商定制。
当时,华为为新产品的研发进行“拦路调研”,即收集路人对华为手机在质量、外观、性能等方面的真实评价。说实话,华为调查人员当时拿出的手机样机只能让人吐槽:感觉较重,像半块砖头;尺寸跟现在的5 寸手机差不多大,但人们当时还是倾向于机型小巧的手机,给人感觉是因为技术不到位才不得以做大;外表、颜色、手感体验一般,虽然是智能手机,但是和当时流行的“山寨”机没有太大区别。这样一来,人们就不想再体验其功能了。
然而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华为通过接地气地调研、开发、改进,从Mate7 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品牌现在已经成为高端手机的代名词。这些都与华为在技术方面的“死磕”不无关系。
不做产品开发,只靠技巧取胜行不通
某知名啤酒集团的区域工厂,有其区域明星产品,但是在啤酒业已经走向全国化整合之时,以及一些全国性品牌在当地已经有了良好的落地与销售态势之时,当时的决策者却中了“田忌赛马”的毒,不调研市场反馈与消费者需求,做好新产品开发,而是天天在办公室对现有产品进行“排兵布阵”,以劣势产品碰对方的强势产品,再以自己的优势产品迎战对方中等水平的产品……而笔者帮这家企业制定的策略是全力打造自己中等价位的最优产品,在区域范围内树立第一与唯一的品质、印象、体验,第一步破局成功后再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价格段实现产品升级,一边封锁价格带、一边将最优产品打出组合拳,最终实现了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这家企业最后坚守并升级自己在某个价格带以及品类的优势,守住最优市场,打造竞争力,进入了良性循环。
华为的营销并无明显套路,都是过程摸索的结果。华为靠营销把产品卖出去,但产品本身会说话,品质为营销成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人才发展,不能搞“田忌赛马”
华为的人才战略是加大投入、加强招聘形成领先的专家队伍。人才开发不只是注重技能,而是理论构建、科学研究均超业界水平。所以,华为不推崇适合短期竞争的“田忌赛马”策略,而是强化长期竞争能力的培养。田忌的赛马机制中,没有培养出一流好马,其重点在于分出层级进行策略匹配,而最终获得的只是较优的马匹,整体竞争力还是不足,而竞争对手只是损失了中等的马匹,最优的马匹还在、培养机制还在,还以可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马匹来应战。
需要强调的是,“内部赛马”与“田忌赛马”不一样,“内部赛马”机制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形成专家团队、人才库来应对外部竞争。“内部赛马”机制与外部“田忌赛马”策略,二者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