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来说,到浦江,别的地方可以不去,但水晶城是必须要去看看的。晶莹透亮、形态各异的水晶工艺品不知吸引了多少钟情的目光。而位于山区的虞宅乡就是浦江水晶的发源地。
上海师傅撒下种子
虞宅其实并不出产水晶。作为一个山区乡,虞宅也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本钱,但是虞宅人对新生事物好像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正是它,让虞宅人抓住了水晶缘。
在虞宅,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真实故事。1984年,4位做水晶的上海师傅本来想到建德的姚村办加工厂,却因多方原因受阻。这消息被相邻的虞宅人知道后,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在马岭脚村村民胡光裕、胡雪东和建德上梓州村村民任承劳的牵线下,4位上海师傅从建德的姚村翻过高高的马岭来到虞宅,与虞宅乡政府搭上关系。几经协商,于1984年10月在塔山招待所与虞宅乡政府谈妥合作条件,签订了合作合同,筹办浦江县装饰品公司(村民习惯称为工厂)。当时,条件相当困难,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但是大家都有信心把厂子办起来。没有厂房就用乡政府旁边的旧房,没有资金,乡政府就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起步。
1985年底,工厂开始招工,原来计划招收50名学徒兼工人,结果只招到30名。经过上海师傅手把手的培训,工厂于1986年元旦开始生产,由于一切从零起步,大家就在生产中培训,在培训中生产。不久,工人熟练了,产量迅速增加,品种也不断更新,再加上上海师傅有一整套的产销关系网,产品供不应求。工人也是多劳多得,勤奋的工人一个月能挣200多元,比当时乡干部每个月四五十元的工资要丰厚得多。
开始时,工厂加工的产品都是低档的玻璃珠,先是简单的饰物串珠,三角的、六面的、多棱的,给人串了作手镯、项链。再是挂件,后来则是为广东等地的灯具厂作灯饰配件。工厂一下子就红火了,半年下来,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自购了柴油发电机等设备。一年下来,公司盈利20多万元,成了山区乡创造的一个工业奇迹。
水晶珠子的加工活简单易学,只需要一台小电动机、一张台子,一片旋转的磨盘,工人就可以拿着已夹成模坯的珠子在磨盘上打磨,磨平、磨光、磨亮,加工就算完成了。由于工艺简单,不消几个月,大家就已练得滚瓜烂熟。有些脑子活的人觉得在厂里干不合算,就利用在厂里学的手艺,回家开起了夫妻作坊。一时间,厂子成了培训班,工人来了,又走了,又来了,又走了,几年间,全乡办起了许多家庭式的加工作坊,并不断向周边的大畈乡、杭坪镇辐射。水晶企业经过了三四年时间的发展,慢慢变成了虞宅村的一个主要产业,后来,本村劳动力不够了,就向外招工,慢慢变成了浦江的一个主要产业。到1996年底,全乡已拥有磨珠机1万多台,年产水晶玻璃珠达8亿颗。
据虞宅村村支书虞宣尧说,虞宅村共有村民700多户,2200多人,主要以水晶业为主。村里还有常住外来人口3000人左右。据统计,去年的人均收入是8600元,实际收入要比这个数据高。
虞宅村还是省级旧村改造示范村,700多户人家准备全部分期分批拆掉重建。现在,第一批100多户已经入住了,第二批准备下半年启动。如今,虞宅的租房价格与浦江城区差不多,而且找不到空房。一间老房子一年的租金就有七八千元,两个老人根本花不了。有些老人在自家地里种了些蔬菜,放在家门口就有人买。
据说,在虞宅村,除了极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家资几十万元的农户是很普遍的,几百万元的也很多。最早做的村民现在都已成了大老板,许多人在外开店、办企业。
一个普通水晶业主的创业路
在浦江水晶城,虞宅乡下湾村人叶和根有一家门店。走进店内,不大的店面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晶工艺品:十二生肖,神话人物,还有各种纪念品模型,令人目不暇接。
与许多虞宅的乡亲一样,叶和根做水晶的时间比妻子要短,因为虞宅乡刚办起水晶厂的时候,主要都是一些妇女在做加工活,作为主劳力的叶和根还是坚持传统的产业,以务农为主。直到后来,尝到了加工带来的好处以后,叶和根才加入了妻子的行列。叶和根说,刚开始,我们是在老家下湾村做加工,主要是我们向别人拿货,加工好半成品以后再送回去。那时候道路没现在的好,交通很不方便,取货送货一个来回平均要好几个小时,还要转来转去地乘车。
1993年以前,叶和根都是帮别人加工的,1993年以后,有了一定的手艺和经验的叶和根想到了自己干。给别人做加工,虽说一天能赚几百元工资,但是肯定没有自己当老板赚得多。说干就干,叶和根当年就自己做水晶灯饰配件,并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去跑生意,当起了供销员。“我们那时候主要是跑全国的灯具城,到一个城市就先找一个小旅馆住下来,然后按照电话黄页打电话给各个灯具城的经销商,因为那时的水晶主要用于制作灯具,可以说,经济发达一些的城市我们全都跑遍了。”
记者采访时,桐乡一个同学会主办者为了给参加同学会的同学发纪念品,就传真了一份材料给叶和根,上面只画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和简单的订货要求。叶和根说:“这位客人以前曾经来过浦江水晶城,有过联系,因此只要直接传真样品画过来,我们就可以按要求加工了。”据了解这也是叶和根接订单的主要方法。
1995年至1997年是灯具生意最好做的时候,1998年时利润就降下来了,善于捕捉商机的叶和根又从1999年起改做水晶工艺品。对于改行,叶和根觉得很轻松:“做工艺品其实也不难。有基础在这里,接到什么单子,就能做什么水晶工艺品。”“不过现在,水晶工艺品的生意也难做了,看来我又得找新的路子了。”叶和根的话让人感觉到了浦江水晶业日益壮大的潜力和活力。
走出国门的虞宅水晶企业
今年53岁的虞宣尧是虞宅村的党支部书记。在虞宣尧看来,虞宅村发展水晶,主要得利于当初上海师傅过来办乡镇企业时,招的30个工人基本都是虞宅村的,这些人后来就成了浦江水晶的主力军,成了大老板。如今,在虞宅村,大部分人都成了业主,加工主要依靠外来人口。有的外来人员在村里已经待了10多年,耳濡目染,他们也变成了业主。
现在,浦江水晶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灯饰,一块是饰品。在国际市场上以灯饰为主。广东中山市常年有一个灯具市场,主要生产水晶灯具,影响力很大,浦江在那边做水晶生意的将近有400家。客商到中山市以后,也总会来浦江转转。
现在,虞宅的一些大企业,一般都将总部设在浦江工业园区内,加工还是在虞宅完成,产品以外销为主。从1998年开始,虞宣尧开始参加一些国际性展览,2002年以后,就不参加广交会,主要以参加国际性展会为主,有一批美国、欧洲、中东的长期客户。而这都得益于浦江水晶国际上日益提高的知名度。
虞宣尧说,虞宅的水晶业面临着新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的发展对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的家庭式作坊一户人家几十平方米,吃喝拉撒、生活生产都在里面解决,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企业有了一定实力以后,就急需大的厂房,大家都迫切希望能在乡里成立一个工业园区,从而把企业做大做强。
以前,加工水晶的工具十分简陋,大都是模具和老虎钳,一天只能压几百颗珠子,还要用手工磨。现在,用新机器一般一天可以压七八千颗。不过,那时候一颗珠子可以卖几元钱,现在,只能卖几角钱。外商进来后,企业生产销售的量虽然做大了很多,可是价格却被压得很低。市场要求提升质量,还要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像生产彩色的水晶等等,不然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国外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原来,奥地利等国家生产的水晶饰品价格很昂贵,是豪华装饰品,而中国的水晶价格只有奥地利的1/10左右。为此,他们提出了许多技术壁垒,要求有环保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等,没有通过认证就不能进入欧美市场。现在,浦江出口的水晶占了总量的近一半,如何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虞宅
虞宅乡位于浦江西部山区,占地面积58.87平方公里,境内有著名的马岭风景区。全乡下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9173人。
据乡党委书记黄炳立介绍,虞宅乡是浦江县水晶加工的发祥地,水晶玻璃珠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以水晶磨珠和肝素肠衣加工业为主。农业方面,虞宅乡共有耕地5876亩,山林66680亩。壶源江及支流朱宅溪贯穿全乡,建有较大堰坝14处。现发展有粮油、有机茶、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水果、高山蔬菜等七条农业产业链。虞宅乡还是浦江县科技工作先进乡镇,有乌龙山有机茶园、翠冠梨等一批科普示范基地。拥有马岭、新光村旧民居和虞宅村席场桥等丰富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