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琉璃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有建立的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的炉神庙;1617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琉璃行业组织—炉行蘸会;产生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琉璃专著(《颜山杂记》清代孙廷铨著),2006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琉璃艺术博物馆。
据考古专家鉴定,博山的琉璃业起步于600多年前,1982年在博山大街发现的琉璃炉遗址证明,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业已具备相当规模。明洪武年间,内宫监在博山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佩饰”等琉璃贡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成书的《青州府志》记载,颜神镇当时已出产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民用的琉璃产品,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创建的“炉神庙”标志着颜神镇的琉璃生产已形成了一个大的行业,是当时国内唯一的琉璃品生产中心。此后长盛不衰,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1982年在博山大街博山第一百货大楼基建工地发现的元末明初琉璃炉作坊遗址, 据考古专家证实, 为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所以博山琉璃的起源,至少推至元代,到了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博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琉璃的发源地之一。
为何琉璃产业这么早就在博山出现?博山当地的矿产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琉璃生产需要多种矿石原料, 关于琉璃冶炼,《颜山杂记》写道: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焦以煅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即马牙石、紫石、凌子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这里写的“石”是指:马牙石、紫石、凌子石,是琉璃生产原料中最重要的成分。
博山,因境内群山广博而得名。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造就了博山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根据《博山区志》记载:博山有莹石矿2处、重晶石矿9处、长石石英矿3处、铁矿20处、铜矿2处、铅矿2处。紫石即莹石。另据古书记载,马牙石产于博山两平和淄川昆仑,凌子石产于博山甘白峪、奎星楼等处。古法琉璃的各种原料,博山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元代存在不足百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古代社会,一个行业发展到如此规模,绝非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专家据此推断,1982年发现于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不会是博山琉璃的发端,博山琉璃的出现时间,应该推至更早的古代。
到了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由民间艺人徐应元发起建立博山“炉神庙”,该建筑至今尚保存完好,这也是博山琉璃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1982年,博山曾经发生过一件轰动全国的考古事件,那就是在博山第一百货大楼基建工地发现的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 经专家论证,为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这一事件,甚至惊动了故宫博物院研究琉璃的资深专家杨伯达先生,他亲自前来考察。
该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大街北首路西,西距现在博山孝妇河约70米。因地处市中心,不能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钻探,再加上当时由于是抢救式发掘,清理的时间和面积都有限,仅限于工程地槽范围内的403平方米。博山大街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就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而言,不是玻璃生产的草创阶段所能具有,在此之前应该有一较长时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水平提高的阶段。也就是说,博山玻璃生产的历史比该遗址所反映的年代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