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行销本国各大城市和农村外,过去由青岛出口,运销国外者常达7000但以上。”(见1952年淄博市工商联合筹备委员会汇编的《淄博市工业产品、矿产品介绍、玻璃料器类概述》。)围屏曾为清朝宫廷重要器物,龙墩之后,必设围屏,宫廷之内,均设围屏,质料不一,不漆画围屏,有玻璃丝围屏,其装饰艺术,素地彩画,有3扇、 5扇、 7扇,最多者为1 2扇。据史籍记载,明清两代宫廷内均有此陈设。玻璃丝围屏,有的产自博山,有的产自云南。
玻璃丝条幅(亦称屏条)格式,最少为4条,多者6条、8条,最多为1 2条,为富户堂房、客厅陈列品。
清初孙廷铨撰写的《颜山杂记》中就有关于玻璃“华灯”、“屏风”的记载。尔后,在清同治十二年《重修博山炉神庙碑记》中也载……“而补修者玻璃铺丝十二扇,……玻璃灯十对。”《古玩指南》说: “料丝近世用之颇多,如挂屏、围屏、镜心等,产自山东之博山。”由此说明博山制造玻璃铺丝的历史甚久。而且可以看出自明以后,一直延续不断。
晚清,民国年间博山的“仁和成”、 “福成祥”, “惠祥昌”、 “德泰成”、 “王顺福”等十余家玻璃料货庄都经营这种玻璃丝制品。这时期内,博山从事绘画铺丝画的著名艺人有袁永谦、毕宝三、李左泉、张学村、张文堂、张子祥、梁文焕、李庆章等十数人。其中李左泉绘的雪景、花鸟,袁永谦、毕宝三绘的山水花卉,李庆章绘的仕女,更负盛名。玻璃铺丝制品,追求很高的艺术性。技艺高超的绘画内容,加上玻璃铺丝的装饰,相得益彰,如锦上添花,深受人们喜爱。
当时社会上结婚、祝寿、乔迁、商店开张,即使用高价也要购买玻璃铺丝镜心、屏风、条幅、匾额等作为礼品相赠送。更多的是买去作为室内陈列品,当作艺术晶观赏。玻璃铺丝是比较讲究装璜的,因此,料丝屏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既取决于工艺的精美,也取决于字画的质量。
70年博山美术玻璃厂夏侯杰研制出一种机制拔条机,代替人工拔丝,不仅效率提高,而且质量极好,操作灵便,是玻璃丝制造工艺一大改进。使用这种机器拔丝,制作各种铺丝品,可以优质高产,降低成本,使更多产品投入市场,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