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的水晶,不是天然水晶,而是人工合成水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奥地利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差不多。”该县水晶商会会长梁加兴近日告诉记者。“1978年,镇上想办企业,我们在上海商场看到凹凸镜、三棱镜等水晶产品,觉得这个蛮好,拿料子过来打磨抛光就行了,不需要多少技术,适合我们农村人干。”22岁的梁加兴开始了水晶加工这一行当。据他回忆,当时主要从外地原料厂拿来光学工艺玻璃,人工打磨成教学仪器上的各种凹凸镜,再卖给教学仪器厂家。
如果仅是做教学仪器,西安丰的水晶产业或者不会有今天的规模。“1994年,我们接到了两笔单子,分别是水晶球和金字塔方块,方块上还要雕刻字。”梁加兴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转型做水晶工艺品,从那以后,水晶工艺品和水晶礼品,逐步成了他们的主业。从磨制简单的水晶球、水晶方块,到各种复杂造型的设计制作,从外部雕刻,再到激光三维内雕,这里的农民,制造出了精美的水晶艺术品。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目前该镇水晶制品年产能力已达千万件以上,销售超过两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晶工艺礼品加工基地,欧美市场20%的水晶产品均产自这里。
“我们把做水晶当成‘种田’”
一个乡镇的水晶产业为何能做这么大?
“我想是我们这里农民勤劳,大家把它当成‘种田’一样,日积月累形成了一批熟练的手艺人,手工做出来的东西质量好。而且我们依附大公司,甘愿做人家的生产基地,外面的公司愿意找我们做。”西安丰第一代水晶创业人王开顺这样认为。“虽然我们这里打样很多,但真正批量生产的,还是外面公司来的订单,我们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生产,大部分产品都出口外销。”王开顺对记者坦言,他对外一般都不多介绍自己的公司,外面的公司介绍客户来厂参观时,他都谦虚地说这里只是个生产基地。
27岁的邵明明,做水晶这行已经8年。这位年轻老板告诉记者,水晶的制作流程,从开料到粗磨、精磨再到内雕等,他几乎都做过。
“刚开始办厂,主要是给人家做一些简单的半成品。现在给台湾的富士康、光宝、智庐等大企业做商务礼品,订单能得到保证。尽管遇到国际金融危机,今年的销售还是能比去年翻一番。”邵明明说。
在他的工厂里,记者看到了他最新购进的8台用电脑操控的水晶自动磨料机。“这一台机器一个人操作,能抵16个人的工作量,这是国内最先进的机器,上海的专家进行研制时,就被我全订购了。”邵明明说。
“施华洛世奇值得我们学习”
黄晓飞也是这个镇80后新生代水晶老板,他已经看到了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西安丰镇的水晶以出口为主,而为国外企业客户制作奖牌、奖杯等礼品、赠品又占据了主要品种。现在客户都喜欢水晶奖牌、奖杯,要是哪天大家都审美疲劳了,对水晶奖杯奖牌失去了兴趣,我们这个产业的危机就来了。”
“我们这个产业必须升级转型,否则只能维持现状,难有大发展。”黄晓飞告诉记者,出国谈生意的时候,他常常在国外的机场,看到施华洛世奇水晶专卖店。“同为合成水晶工艺品,人家的产品设计、制作工艺精湛,毫不逊色于珠宝,虽然价格高昂,但畅销世界各地,很受消费者喜爱。”
“每当看到施华洛世奇的时候,我就增添了一份信心,水晶产业只要做好,肯定有前途。”在黄晓飞的办公室,记者见到几尊做工精美的水晶佛像,与其他水晶制品风格迥异,颇有点施华洛世奇的风格。他告诉记者,这是针对印度客商开发制作的样品。“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面向消费者做精品,而不是仅做半成品。”
记者调查中发现,从2004年开始,该镇一家工厂就已经与施华洛世奇公司合作,为他们加工配件和产品。
“我们第一次给他们做的是水晶海龟的背景座,现在合作做的产品更多了,比如我们现在给他们做的水晶海象,估计销到外面市场价格很昂贵。”王开顺叹服地说,“人家卖得贵是有道理的,因为创新思路是人家的,我们只是个简单制作者。”
“但换个角度看,施华洛世奇找我们合作,说明我们质量好,这对我们是个鼓励。眼下,我们需要向人家好好学习,特别是要学习人家如何建立强大的销售网络,如何对产品不断开发创新,如何将加工工艺由粗犷转向高精尖。”梁加兴透露,他们今年4月刚刚成立了水晶行业商会,就是打算将星罗棋布的水晶企业攥成一个拳头,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联合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