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博山琉璃花球,初创的确切年代,目前没有明确记载。从出土文物考究,早在明代,博山就开始生产做工粗糙的琉璃花球了。这些花球,只是炉工们工余闲暇趁工料方便随手成型,供自赏或送给孩子们玩耍,不算产品。清朝光绪末年,博山炉工张奎元和他的徒弟左承顺,在制作花球方面格外用心,出类拔萃,好事之家视为稀罕之物,纷纷拿钱购买或出价定做,促使花球成为流通商品。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秋,北京鸿兴永料货庄将一只瑞士产花球带到博山,请博山琉璃工匠仿制,当时由制鼻烟壶坯的工匠张积远与其子张敬荣仿制成功。这是一种预先排好平面花纹而做成的花球,因花纹平列,无色杂陈,如百花争艳、群芳荟萃,被称为“万花球”。送去北京试销,结果销路很好,这直接拉动了博山琉璃花球的生产。当时跟着张积元学艺的青年徒工孔宪芝,也跟着学会了制作花球的技术。孔宪芝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不断创新,根据花球生产的特点,研制了铁托盘、剪刀、钳子、镊子等各种专业工具,设计了适合花球生产的专用圆炉,形成了一套花球生产的工艺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其生产的花球,也被世人称为“孔家花球”。到民国初年,花球不仅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销售,而且以作为琉璃产品专业化的一个独立门类分离出来。
1932年,北京同兴隆料货庄拿来一只波兰产“西番莲”花球。此球为圆形,带座,花为紫红色,作开放状,无花心,重约一市斤,由博山花球工匠赵纪福仿制成功,并由此创造了“扎瓣”工艺。最初制作的花球是扎瓣无心菊花球,后又进行改进,制作出有心花球。使花球从平面花发展到立体花,开创了花球新品种。不久,同兴隆料货庄又拿来一只外国产“草鱼石”花球,质地为有机玻璃之类,由做烟咀的工匠孙凝春仿制成功。后来孙以石膏预制动物形态,又创造了鸟石、蝴蝶石、猫石等花色品种,外形有鼓墩、四方、六方等式。
1963年孔庆仁等人创制的变形鸟兽花球,增添了博山花球新品种。1973年后,花球艺人在外地影响下,又创制了各种花插等产品,如王爱广等创造的燕鱼花插、孔繁怡创造的滴水燕鱼瓶等。
生产设备及工具
博山琉璃花球的生产,1965年前一直用土圆炉,用传统的灰锅退温,以后改用重油炉,并且有一座熔料的小池炉和隧道式退温炉与其配套,水晶料可以直接从池炉中取出,制成的成品送入退温炉中进行退温。生产设备的改进,不仅大大提高了琉璃花球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而且也促使了一整套生产工具的出现,如铁线、大钳、葫芦钳、搓板、镊子、剪刀、尖钳、搓石、扎花针、夹坯砣、药碗、铁托盘等工具。
花球的制作方法
花球制作方法大体分排花、扎花两大类。
1、排花花球制法:将预先制好的各式花梃截成小段排在铁托盘内,使成各种图案,稍加预热备用。成型时以铁线顶端粘一团“底料”,趁尚熔化复铁托盘上,将花梃嵌入底料内,用搓板将底料内的花梃挤匀,外套以熔化的水晶料,在药碗中滚动,使其圆正,再入炉加热使表面光平,最后用葫芦钳将花球和铁线分离随后将花球进行退温。
2、扎花花球制法:在铁线顶端熔化的水晶底料上粘一块色料,入火熔化铺匀,用铁片、铁丝制成花瓣或草叶形,叫“扎花针”。用此针把色料按花、叶的生长规律扎入底料内,再以葫芦钳将花、叶根部收拢,多余之料顺手打下。再将底料从铁线上卸下,倒转,粘住花、叶根部,外罩以熔化的水晶料,以药碗成型卸下,入灰锅退温。
花球的种类
博山的琉璃花球发展到现在已有百余年历史,花球的种类也由最初单一的圆形发展到现在的众多品种,按花球形态划分主要有圆形花球和非球形的变形花球。
一、圆形花球主要有:
1、万花球:这是博山制作琉璃花球的最初形态和早期产品,图案花纹属于平列布局;
2、扎瓣花球:花纹排列由平面布局变为立体造型,取材于单一百卉花朵,如梅、菊、牡丹等;
3、鸟兽花球:取材鸟兽虫鱼各种动物造型,如熊猫、金鱼、白鹤等;
4、组合造型花球:在单一造型的基础上,追求环境陪衬褐色配合,构成立体彩色画面,如金鱼戏草、兰花飞鸟、凤凰牡丹等;
5、近期题材花球和色素花球;题材花球取材新颖,意境幽远,时代感强,如“银球蘑菇”取材于我国原子弹爆炸。
6、色素花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发的新产品,花球内部图案造型是通过一种能溶化在透明的玻璃水晶料中的的颜料来形成。
二、变形花球分为观赏型和实用型两种,大部分为成立美术琉璃厂后开发的新产品。
1、观赏型:如正方体、多面体、鸟兽形等,与圆形花球一样用作点缀、装饰、观赏等;
2、实用型:如镇纸、笔架、果盘、烟缸等,用作文具、器物等。在众多的变形花球产品中,滴水燕鱼香水瓶、宝石红果盘,在1977山东省工艺美术展销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
花球世家——孔家花球
一提到博山花球,世人首先会想到“孔家花球”,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花球世家“光环的“孔家花球”已成为博山花球的代名词。
孔宪芝,孔家花球的奠基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1940年。14岁就拜师张积元,学习琉璃花球制作技艺。他苦心钻研,不断革新,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花球生产工艺,他不仅是花球技工的先驱,而且技术高超、口碑颇佳,为博山花球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商业之路。1934年,孔家花球,以精美的制作,巧妙的造型,在胶济线物产博览会上获得嘉奖,成为了名牌产品。孔宪芝在自己不断研发创新的同时,还毫无保留的将技艺传给九个子侄及外姓的逯振寅、赵纪福、梁茂才等几个徒弟。
孔宪芝之子孔庆仁,是后起花球技工中的一把好手。1935年起,他随父学艺,很快便熟练掌了花球的制作技术,成为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在工作中,讲究科学生产,改进了色料配方,攻克了花球表面容易炸裂和过时冒碱的技术难关。1963年,被授予山东省花球工艺师荣誉称号。
孔庆仁之子孔繁怡,14岁,到美琉厂学习花球制作技术。年纪虽小,但热情高、悟性好,加之父辈点拨,进步很快。1973年,援建马耳他,兴建美术琉璃厂时,孔繁怡成为选派技工之一。其高超的技艺,赢得该国总理明托夫的交口称赞。回国后,借鉴外国的生产技术,与父合作,完成了用搓片发压制花球烟缸一次成型新工艺。
自清末以来,孔宪芝、孔庆仁、孔繁怡孔门三代,历时百年,百年传承,铸就花球世家的辉煌传奇。可以说,孔门三代的成长史,正是博山琉璃花球的的发展史。花球世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