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博山西寨出了一位著名的“米珠炉工”刘在海。他不仅工艺精湛,还很善于经营。刘家当时有三只米珠炉,徒弟好几个,几乎能制作出所有种类的米珠产品,包括小米珠、二六珠、五钱圆珠、莲子珠及佛珠等。最初的时候,刘在海制作的是最简单的珠子,便投放市场了。后来,刘在海开拓思路,认为将原料珠进行深加工以后,定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成功研制了带图案的圆珠帘子。当时帘子的图案较少,有《丹凤朝阳》和《高岗独立》等。最初的主顾主要是当地的理发店和饭馆,将珠帘悬挂于门上,风吹波动,阳光照耀,闪闪发光,十分有特色,很是受欢迎。从此,珠帘的销路便渐渐扩展开来,除了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四川、烟台等地。
20世纪50年代初期,博山琉璃供销合作社成立后,专门组织生产圆珠帘子出口,特邀刘在海的大儿媳妇做技术指导。当时的帘子用五钱圆珠穿制,珠子两头有茬,影响帘子的质量与寿命。1964年,琉璃供销合作社组织了技术人员专门研究改进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帘子质量,国外市场需求因此加大,产品供不应求。但由于成本高,售价低,收益并不大。
1980年,博山美术琉璃厂(即原来的博山琉璃供销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在研究机制珠的同时,生产出了五光十色的琉璃管珠,并穿制成了“琉璃管珠帘”,它是用多色管珠穿成的,并附有让人赏心悦目的图案。与常用的竹帘相比,管珠帘除了有通风防蝇的作用外,“掀帘不用手,日晒风吹质不变”更是它独有的特点。无论其风吹波动或静止不动时,这些珠帘犹如一幅精美的图画,为房屋锦上添花。
后来,珠帘的使用逐渐广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适应各类居室的特点,与室内陈设相协调,所设计出的图案有60多种,大致可分为冷调和暖调两大类。冷调的图案有,静雅的《柳下鹭鸶》、清秀的《水纹》、《荷花蜻蜓》和素美的《孔雀开屏》;暖调的图案有,祝福美满婚姻的《芙蓉鸳鸯》、象征吉祥的《双龙》、《双凤》,体现康庄富裕的《凤穿牡丹》及祝愿老人平安长寿的《老寿星》。珠帘的形状还可根据需要,生产异形半门帘和窗帘及来样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