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油黄,色呈正黄色,光泽晶莹,温润凝重。抛光后,似被酥油浸透,滟滟欲滴。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在乾隆以后生产过这种色料,称为“御黄”。博山人则给它起了一个更为形象的名字,叫“鸡油黄”。民国年间,博山鸿升东、仁和成、庆和诸炉户都设法搞到了鸡油黄的基本配方,试图熔炼此料,但只有鸿升东一家取得了成功。鸿升东业主周之渭在研制鸡油黄料的过程中赔掉了五亩地。成功后,由于鸡油黄料价十分昂贵,不仅赚回了研制费用的投资,还得到很大的利益,这些鸡油黄产品大都以很高的价格卖到国外,为国外收藏家收藏。1971年,外贸部门要求博山美术琉璃厂恢复鸡油黄料的生产。于是该厂专门成立了研制小组,经半年多的反复试验,于1972年取得成功,吹制出了第一批鸡油黄料瓶坯。经琢磨后拿到广交会上,一时引起了外贸市场的轰动。
金红,是一种以金为着色剂的呈玖瑰红色的琉璃料。在清官的玻璃厂,这种色料被称作“亮红”,这和后来博山所说的亮红料不同。其正确的名称应是“金红”。博山熔炼金红的技术是在清嘉庆年间由一个南方籍的工匠传来的。当地人胡肇勤学得其法,于嘉庆二十五年创立万祥炉,开始熔炼金红色料,大获其利。其子胡维蕃在清同治年间出任炉行董事。维蕃子锡龄(宁纯谷)曾在当时同泰号的金红炉任经理。传到清宣统二年,万祥炉吸收其亲戚张象翼的股份,改名全祥,改产平板玻璃。有一个姓高的炉工在胡维蕃的万祥炉上工作多年,暗中学会了金红料的熔炼技术,后来他创建了义泰永炉,自行熔炼金红料。传到其孙高玉富时,义泰永遂成为以熔炼金红而著名的炉户,其他如广成等炉户也生产过金红料。
亮红料,是一种以化学原料“矽红”为着色剂熔炼出来的深红色透明料。民国十四五年间,博山信成广炉主徐瑞长的长子徐承荫(字福山)和当时住在博山四十亩地的一个日本人共同熔炼出了亮红料,质量很好,信成广遂以熔炼亮红料而著名。1955年,琉璃合作社有一位技术人员经过刻苦钻研,反复试验,恢复了亮红色料的生产。
鸡肝石料,早年称作“鸡肝色”,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色如鸡肝纹似佳石的色料。其中黑色纹理或如重峦迭嶂,云影水涣,或如老树奇石,芊草繁花,浑然天趣,气象万千。用此色料制成的笔筒、笔洗、卷筒、笔山、镇纸等成套文具和花瓶,酒杯等器皿,古朴凝重、典雅大方。此料虽非十分名贵,然其工艺难于掌握,其中呈现的纹理不可预期,只能于偶然中得之,故其中精晶并不易得。民国初年,博山和成炉曾生产了大批的鸡肝石花瓶,笔筒、茶杯、酒杯等。偏偏各料货庄都不认货,无人问津,全堆在炉主屋后的夹道内。后来有个日本人来到博山,发现了这批产品,惊喜不已,如获至宝,遂全部买去,并预订了一大批货,从此,鸡肝石料产品销路大开,随做随卖。近年,博山美术琉璃厂也曾大量生产过鸡肝石产品,以花瓶和成套文具为主,主要销售对象仍是日本人。
洋青料,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蓝色色料。我国自元代出现的青花瓷器就是用这种氧化钴作颜料绘制的。这种颜料当时全靠进口,名称也很混乱,如叫“回青”、“无名异”、“画碗石”等。博山琉璃业从明代就用这种氧化钴作着色剂来熔炼琉璃了。《颜山杂记》说:“法如水晶,钩以画脐石,得映青”,又说“取彼水晶,和以回青”,都是指此,但后来这种用氧化钴的蓝色料失传了。民国初年,曾在上海闸北玻璃厂任过工程师、副厂长的刘序顺,在青岛一友人处携回氧化钴一包,在家中做饭的炉子上用瓷酒杯多次试验,终于炼出了亮蓝色料,当时被叫作“洋青”, 刘氏以此大获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