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清代玻璃器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瑜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造办处是内务府下属机构之一,成立与康熙年间,专门负责制造和存储宫廷需要的各种器物的机构。在康熙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专门为皇室成员制做御用玻璃,雍正年间新窑址建立在圆明园,有德国人纪里安主持了清宫琉璃厂的建造,清宫玻璃厂建厂之初有外国传教士山东博山的工匠和广东的工匠,各种单色玻璃是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至乾隆时期因为政局的稳定及乾隆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雅爱、推崇,使乾隆玻璃厂的发展生产达到了鼎盛时代。
单色玻璃是乾隆朝玻璃器制作数量最多的品种,见于记载的玻璃颜色有三十多种,主要有白色、天蓝、宝蓝、孔雀蓝、鸡油黄、雄黄、橘黄、娇黄、豆绿、粉红、大红、紫红、茶色、葡萄紫等。单色玻璃器大部分光素无纹,但其颜色娇艳纯正,呈现宝石般的色彩,鸡油黄玻璃既为其中翘楚,因黄色皆为宫廷独享所以流入民间极少,至嘉庆、宣统朝的百余年间玻璃制作工艺进入了衰退期,工艺水平逐步下降以至很多独有的配方及技术流失失传,清朝末年圆明园烧毁,因为当时的琉璃制造工人多为博山人,(俗称匠籍工人)把制造琉璃的工艺技术带回博山继续为宫廷制造所用的琉璃用品及摆件毛坯,期间孙氏后人倾其家产所有多次试烧造鸡油黄料器,(孙廷全所著唯一琉璃专著·顔山杂记有详细记载)所制成成品极少,也多为达官显贵收藏,传世极少,建国后孙氏一族窑炉公私合营加入博山美术琉璃厂。
博山美术琉璃厂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安排技术工人做过多次鸡油黄琉璃的研发试制工作,投入精力无数历时经年,偶得鸡油黄产品数件(现存博山琉璃博物馆,流入民间极少)因为当时的技术及环境条件限制,所制作而成的鸡油黄产品均为配方及窑炉变化偶然所的,至1997年博山美术琉璃厂因为大环境问题倒闭,所有关于鸡油黄琉璃的技术资料流失殆尽,企业倒闭后原博山美术琉璃厂离休工人孙即敏及其弟弟原博山美术琉璃研究所所长孙即杰(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历时十几年的反复实验,耗费精力资金无数,终于在2009年研发成功,并在其传人孙云毅(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琉璃·玻璃艺术大师)努力下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淄博市的鸡油黄·鸡肝石等名贵料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被英国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馆与美术馆,澳大利亚南澳国立美术馆等博物馆收藏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