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弹孔
统计研究小组是二战时期美国的一个秘密计划,跟曼哈顿计划一样,只不过他们研究的不是弹药,而是各种方程式。
这个小组里集合了美国最顶尖的数学家,想通过各种数据,制定最合适的战争策略。
举个例子,我们不希望自己的飞机被敌军击落,因此我们要跟飞机外层造盔甲,但是如果盔甲过重,又会影响飞机的机动性。
防御不足是个问题,但过于看重防御又会导致灵活性不足,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最优解呢?
当时,军方提供了各种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数据,数学家们就要通过这些数据来得出结论。
比如说下面这个数据就是美国军方提供的,不同的飞机部位留有的弹孔的数量不一样。
美国军方认为如果要加盔甲,那么盔甲应该加载飞机受攻击概率最高的地方。
可小组中的数学天才瓦尔德却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他认为盔甲应该加在没有弹孔的地方,也就是飞机的引擎。
为什么瓦尔德这样想呢?
瓦尔德这样推测:
飞机各个部位受到攻击的可能性是均等的,为什么在引擎上留有的弹孔数量却远远少于其他的部位呢?消失的弹孔又到哪里去了呢?
他猜测这些消失的弹孔都在未能返航的飞机上。
也就是说大量的飞机在机身被打的千疮百孔的时候仍然能够返航,可一旦引擎,受损飞机可能就回不来了。
类似的,在医院病房里,腿部受伤的病人比胸部重担的病人要多得多。
这显然不是因为腿部更容易中弹,而是因为胸部中弹的人都死了。
瓦尔德认为,如果要给飞机装上盔甲的话,那么这个盔甲一定是装在引擎的部位。
美军采用了瓦尔德的建议。
我们很难说瓦尔德究竟挽救了多少美军战机,但是根据美国国防部的研究发现,如果飞机被击落的概率比敌军少5%,耗油的概率少5%,步兵供给多5%,成本比对方低5%,往往就会成为胜利方。
克劳塞维斯说过,数学就是常识的衍生物。
我们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就能理解瓦尔德的独到之处,但是这种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让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到本质的能力,就是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有什么用?
1,迅速洞察本质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面提到,我们的大脑总是依靠直觉来做决定,而直觉常常是错误的。
我们可能买基金亏钱,在没有发展的行业浪费了宝贵时间,或者与不合适的人结婚,进退两难。
拥有数学师思维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这个世界,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2,建立正确的选择策略
经济学家薛兆丰在《奇葩说》里面有一段言论被人讨论的特别多:如果两个人是而彼此的唯一的话,他们这辈子是不会见面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在70亿绿豆当中放上两个红豆,不断的去搅拌它们,就算花上一身的时间,这两个红豆也无法相遇。
所谓的命中注定这件事并不存在。
有些人在漫长的寻找中蹉跎了岁月,而理解了概率的人知道,更好的策略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找到那个他,并努力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何利用数学思维:
1,概率论:重要的事情重复做
我们来看一看著名的墨菲定律:
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就一定会出错。
听起来特别让人气馁,不过,这实际上是一个概率问题:不管概率有多小,只要时间够长,事件总会发生。
比如,何书元编著的《概率论》中,有一道关于青瓷花瓶的题:
明永乐年间的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非常值钱(1.6866亿港元),我们假设一只青瓷花瓶在一年内被失手打破的概率是3%。
如果明朝正德年间生产了一万只青花瓶,请问现在还剩多少个?
计算方法如下:
a 计算一只青花瓶500年保持完好的概率:
P = (1-0.03)的500次方
答案预计是2.43乘以10的负7次方。
b 计算1万只花瓶保持完好的概率:
0.00243
什么意思?
就是说我们还能见到该花瓶的概率是千分之2.43,不到一个。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概率的复利”。
在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中,一开始就提到了人生复利曲线,说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
我们来看看复利该怎么用呢?
我们把事件分为三种:
线性,上凸下凹的曲线,上凹下凸的曲线。
线性很简单,比如做公务员,一个月赚5000,一年赚6万。
上凹下凸的曲线,指的是上行收益有限,下行损失无限的事。
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发过一条朋友圈:准备把同事的平衡车给没收了,工程师骑平衡车通勤简直是置公司重要资产于风险之中。
平衡车就是上凹下凸的曲线的典型,骑上去的时候,速度快,又方便,感觉很爽,然后好处就这些了,剩下的就是一旦出事,付出的代价就是无法承受的。
上凸下凹曲线,就是《反脆弱》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下行损失有限,上行收益无上限的事。
我们下班读书,业余的时间写作,就是这样,我们损失的就是闲暇的时间,然后获得的收益是无上限的。
当年蔡崇信放弃了580万年薪,加入阿里跟马云一起创业,一个月拿500块。
这怎么理解呢?
蔡崇信这样说,我有耶鲁法学院的学位,在商界和政界都是稀缺的。说到底,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还可以回去干税务律师或者做投资。
也就是,这件事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是亏的,但亏的不多,而一旦公司启动,上行收益却是没有上限的。
这样的事情,就是时间的朋友,虽然单个事件看起来概率非常小,但随着时间积累,成功的概率会越来越大。
知道了概率,我们就明白了,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能做,而重要的事情需要长期做。
2,微积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我们第一次遇见微积分,应该就是高中学“加速度”的时候。
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当你推它的时候,就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积累起来就会变成速度,然后速度会从0开始越来越快。
微积分是一个从瞬间到连续的过程,事物平缓的变化着,如果把曲线看成一个一个的点,每一个瞬间看起来都是与上一个瞬间相连的,然而积累之后,却早已和原来差距十万八千里了。
其核心假设是:事物都在平缓地发生变化,任何事物都与其此前的一刻有着无限小的差异。
亚马逊的CEO问过巴菲特一个问题: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别人为什么不复制你的做法?
巴菲特回答: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慢慢变富。
这是因为,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仿佛是微积分曲线中的一个点,我们只能看见离我们最近的那一个点,因此我们就会很着急,我们不愿意慢慢变富,不愿意一点点接近目标,而总想着要走捷径。
而理解了微积分的人,会明白发展的威力。
吴军老师说,不要太在乎你的第一份工作的薪水。
生涯规划师古典也说,年轻人入职前7年,不要太在意情感回报,而是要聚焦在能力的提升上。
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会用微积分思维的人,会自动的离问题远一些,不去盯着当时的瞬间,而是看见人生的曲线,从何处来又去向何方,你就能寻本溯源,找到问题真正的关键节点。
拾遗君曾经讲过一个高中同学的故事。
高中同学打算做个公众号,写了一段时间,没有进展,他以为是自己不懂爆文的原理,买了很多《如何写出10W+》,《从零开始做公众号月入10万》之类的课程。
坚持了几个月,效果还是不好。
他想着也许是自己营销能力不足,又开始学《营销入门》,结果折腾三年,公众号还是没起来。
如果不是那么着急,而是把时间拉长,其实很容易发现——真正的关节点在于公众号的质量。无论商品的包装如何漂亮,不好用就是不好用,同样的,不管文章的标题如何醒目,热点追得多么频繁,写的不好就是写的不好啊。
如果仅仅关注在一个点上,我们看到的全是细枝末节,拉长曲线,才能聚焦到真正的重点上。
3,几何学:搭建思维体系
在聊几何学之前,我想问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公理”和“定理”的区别呢?
比如著名的勾股定理,勾三股四玄五,这就是定理,因为它是由“公理”推出来的。
那么什么是“公理”呢?
公理就是公认的道理,只是一个假设,无法证实。
咱们学的几何学,叫做欧式几何。
欧式几何有5大公理:
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
所有直角都全等
任何线段,可以以其中一个断点为圆心,该线段为半径做一个圆。
根据这5个公理,我们可以推出一整个几何体系,而体系中各个定理一定逻辑自洽。
从虚无中创立大厦。
这就是真正的逻辑思维。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不理智”,指的就是底层“公理”——价值观,互相矛盾。
很多人觉得价值观不重要,虚头巴脑的。
然而果真如此吗?
2001年的阿里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间,钱已经烧完,盈利还看不到,下一笔融资还不知道在哪里。
也是在这个时候,关明生走进了阿里。
大家都等着这位才子大展身手。
但关明生拉着马云干了件奇怪的事情:定价值观。
关明生问马云: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而马云居然很认真的开始想这个问题,拉着人一起讨论。
6个人花了7个小时,搞出了一个价值观雏形——独孤九剑。
很多人不看好,觉得公司最重要的是能赚钱,价值观能拉来业绩吗?
但马云对待价值观是认真的。
他根据价值观考核,宁可要一个价值观好,但能力欠缺的“小白兔”,也不要能力强,没有价值观的“野狗”。
甚至因为违反了价值观,他还开除了业绩最好的员工,马云是疯了吗?
关明生说:价值观是我们的DNA,管辖着我们的行为,能够产生凝聚力。
阿里发展至今,不得不说是因为坚定的价值观,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力,员工们互相帮助,以自己是阿里人为傲。
作为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高手的思维模式都是逻辑自洽的,而混乱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混乱的人生。
4,代数:我们可以用毅力来预言成功吗?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遇见了数,学会了数的加减乘除。
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来理解这个世界了。
比如,5大于3
那么我学习5个小时比学习3个小时学得更多。
是这样吗?
我们的世界远远比这个复杂。
学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习的时长,还有目标是否明确,方法是否合理。
假设学习效果Y,和因素时长(A1),目标(A2),方法(A3)之间,有着线性关系。
就形成了最基本的线形代数。
Y = {A1,A2,A3}
有了代数思维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不会再被虚假的因果关系忽悠了。
举个例子,有一个很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者放一个棉花糖在桌子上,叫4岁的小孩子坐在桌边,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能坚持20分钟不吃,那么实验员会再奖励他们一颗。
如果他们吃掉棉花糖,就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的初衷是为了研究孩子如何抵抗诱惑。
可是设计者无意在几年后发现,实验结果和孩子的学业表现高度相关。
在这之后,很多家长在重复这个实验,甚至有机构用实验来测试孩子的未来成就。
有了代数思维后,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候两者之间并非是线性关系,有时候就算有线性关系,也并非因果。
比如上面提到的棉花糖实验,研究员同时也发现,实验结果和家庭收入也成正相关。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在棉花糖实验中表现的更好。
这其中的因素就有很多。
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家庭富裕的孩子,因为平时经常接触各种诱惑,所以对棉花糖抵抗力强。
实验结果因此有了不同的解读,是孩子有毅力,所以成绩好呢,还是因为孩子的家庭富裕,所以父母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导致成绩好呢?
当然我并非说毅力不重要,而是很多家长,还有早教机构用类似方法来测试孩子,预言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就,这是件很傻的事情。
和小学时候学习的数不一样,代数并不说明结果,而只是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
拥有代数思维的人不会简单的把两个事物因果相连。
错误的归因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
5,博弈论:如何获得超额收益?
提起博弈论,可能你会想起著名的囚徒困境。
但是生活中的情况更复杂一些,比如,员工能不能共同施压,要求老板涨工资呢?
在这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个新加坡大罢工的故事。
有一次,新加坡航空的机师闹起了罢工,要求涨薪30%。新加坡航空的航线瘫痪了,李光耀在讲话中愤怒得说:
新加坡是我一手建立起来的国家,只要我还在管理,就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它!给你一个小时想清楚,要么回去上班,要么走人,我可以明天就让新航恢复正常。
超级霸气!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罢工的员工乖乖回去上班了。
为什么罢工并不能涨工资呢?
因为工资其实是各个公司的老板和员工们博弈的结果。
薛兆丰老师说过,最好的策略是要别人不要996,自己却996。
什么意思呢?
因为员工和员工是竞争关系,老板和老板是竞争关系,员工和老板不竞争。
简单的说,老板一定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员工,对,就像你去超市购物,一定货比三家,选性价比最高的;而员工呢?一定会选择能力范围内待遇最好的老板。
双向选择!
如果一个普通程序员找老板要涨薪30%,老板会想:一颗普通的大白菜5毛钱,这个白菜也就那样,还要1块钱一颗,算了,不买了。
那如果所有的程序员集合起来,要求老板涨薪30%呢?
那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1,因为员工涨薪30%,所以成本上升,售价上升,被别的更便宜的公司踩下去,倒闭
2,老板一看,成本上升不赚钱了,算了,关门大吉
那如果全世界的程序员都要求涨薪30%呢?
必定会有大量的大学生选择读计算机,土木,机械,电子,财务拼了命转行,最后拉低平均收益。
超额收益是不可维持的。
因为所有的收益都一定是博弈后的结果。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收益呢?
看看你的周围,对的,决定你收益的不是老板,而是你身边的同事们。想获得更高的收益,必然需要更少的竞争者。
你需要做别人不敢做,不愿做,不能做的事情。
进得宅门,走得远路,才见微光。
总结:
读书的时候,我们觉得数学完全是用来折磨人的。成年了之后,才明白,数学是一种思维,有这种能力和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千差万别。
《教父》里有一句话,送给大家: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