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头, 拿了几两银子到钱庄去换铜钱用。店主看了看, 说银子质量不好, 不想换, 老头却说银子好,非换不可。就为这, 两人争吵起来。正在这时候, 从外面走进来一个年轻人, 恭恭敬敬地走到老头面前, 施了一个礼说:“ 老伯, 您在常州做生意的儿子和我在一起做事。他要我带一封信和10 两银子交给您, 正巧半路在这儿碰上您。” 说着, 从兜里拿出信和银子交给了老头, 转身就告辞了。老头接过银子, 笑得合不拢嘴, 拆开信对店主说:“ 我年老眼花, 看不清楚, 请您帮我念一下这封信!” 店主人接过信一念, 写的都是他儿子做生意的见闻和问候的话, 只在信的最后说:“ 我托朋友带来10 两纹银, 您老随便买点需要的东西。”
老头听了喜笑颜开, 对店主说:“ 真是好儿子! 店家, 把那几两银子还给我, 我们不要争什么了。拿我儿子寄来的这10 两银子换铜钱, 怎么样?” 说着, 就把银子递了过去。
店主忙接过银子, 用戥秤一称, 有11 两零3 钱重。心想:是不是这老头的儿子忙着写信, 没有仔细称? 就对老头说:“ 您自己也称一下。” 老头直摇头, 说:“ 我不识秤, 您说有多少?” 店主一听心里暗自高兴, 故意把秤推到老头面前, 说:“ 您看准了, 刚好10 两。现在的行情是10 两银子换9000 个铜钱。” 说完, 把9000 个铜钱给了老头。老头满脸堆笑, 拿着钱走了。
店主多得了一两多银子, 正高兴呢! 却见一个人走进来说:“您受骗了, 还不知道呢!” 店主看了一眼来人, 只见这人长得很凶恶, 就不高兴地说:“ 你怎么知道我受了骗。” 说着, 赶紧放回这些银子。
这人接着说:“这老头是我的隔壁邻居, 他是一个老骗子。他的银子是假的! 我看见他到您这儿来换钱就替您担心, 可他在这儿我又不好说破。”
店主听他这么一说, 赶紧把银子剪开, 只见银子里面全是铅胎。店主一看傻了眼, 赶忙向这人打听:“ 您说那老头是您的邻居, 他住哪儿? 您带我去找吧!”
那人不紧不慢地说:“ 这老头住的地方离这儿几十里, 您拿上银子赶紧去追, 说不定还能追得上。我可不能带您去, 他要是知道是我揭穿了他, 非揍我不可!” 说完就要走。
店主一看急了, 拉住这个人, 恳求道:“ 您带我去吧, 到了那儿告诉我他住在哪家, 您就走开, 他怎么会知道是您带我去的呢?” 这人仍是不肯, 店主只好给他2 两银子, 他才肯带着去找。
他们走到一个酒店旁边, 远远就看见那老头把钱放在酒桌上, 正和几个人喝酒。那人用手一指, 说:“ 那不是? 您快去抓他, 我得走了。” 店主怒气冲冲地走进酒店, 揪住那个老头就打, 边打边说:“ 你居然敢来骗我, 拿10 两假银子换我9000 个铜钱。” 旁边喝酒的人一听, 赶忙劝住, 问是怎么回事?
老头整整衣服, 不慌不忙地说:“ 我用我儿子寄来的10 两银子去换钱, 根本不是什么假银子。你既然说我用的是假银子, 拿出来看看!”店主见老头狡辩, 就拿出剪碎的铅胎银给大家看。老头笑着说:“ 这根本不是我的银子。我只给了你10 两银子, 换了9000 个铜钱。你这些假银子恐怕不止10 两吧? 不要来骗我。”酒店里的人一听, 赶紧拿戥秤一称, 果然是11 两零3 钱。和老头喝酒的那伙人都十分恼火, 围上来责问店主:“ 你这假银子根本不是他的, 你想讹诈是不是?” 店主一看慌了手脚, 结结巴巴地说:“ 这, 这… …”
这些人见店主回答不上来, 围上去痛打了他一顿。
店主因为贪便宜, 中了老头的奸计, 被骗了9000个铜钱还挨了打, 只好悔恨交加地回家了。
△尤子健避祸
明朝初年, 长洲(今江苏苏州)有一个叫尤子健的人, 经营着一家当铺, 生意一直不错。有一年的年底, 天气冷嗖嗖的。一大早, 天上还下着鹅毛大雪, 尤子健就去当铺清点账目。忽然, 从前面柜台传来一阵吵闹的声音, 他便放下算盘去了柜台。
一打听, 才知道是住在附近的一个老头和伙计争吵起来了。伙计悻悻地对尤子健说:“这个人前两天用几件衣服当了钱, 如今没有带钱来赎, 却硬要把衣服带走。不但蛮不讲理, 还出口骂人, 哪有这种道理呀?”那老头见掌柜的来了, 仍然气势汹汹, 不依不饶。
尤子健心平气和地劝他说:“何必这样呢? 我知道老哥您的意思, 还不是想在过新年以前把衣服拿走么? 这只是小事一桩, 掌柜的我今天成全老哥!” 然后, 尤子健叫伙计把老头当的衣服拿出来。尤子健指着其中的一件棉坎肩说:“ 这是挡风御寒必不可少的。” 说完, 又拿起一件新袍子说:“拜年时这件袍子总归要穿的。这两件老哥您先拿走, 其余的都是单衣, 现在还穿不着, 不妨先放在这里。”那个老头接过两件衣服, 转身默默地走了。
当天晚上, 那老头便死在了一家酒楼里。那家酒楼为此向老头赔了不少银子。原来是这老头因体弱多病, 又欠债太多, 家里难以负担, 就服下了慢性毒药, 想死在尤子健那里敲他一笔。为此, 他故意不讲道理地和当铺的伙计吵, 还希望伙计动手动脚, 把事情闹大… …由于尤子健处理得当, 他没有得逞, 便嫁祸到别人家去了。
事后有人问尤子健:“ 您当时怎能预料到他的诡计, 而处处忍让他呢?” 尤子健答道:“ 我是一个讲道理、讲信誉的人, 凡是对我毫无道理胡搅蛮缠的人, 那他一定是有所用心的。如果此时不能对他稍稍忍让, 那人的诡计就会得逞。” 大家听后, 连连点头称是。
△“ 铁胎银” 的故事
慕容彦超是五代时期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同母兄弟, 在他出任藩镇节度使时, 以官府的名义办起了典当库, 每天前来典当物品的贫民络绎不绝, 生意十分兴隆。一天, 来了一位工匠模样的人, 从怀中掏出一锭白银放在柜台上, 对掌柜的官吏说:“大掌柜, 小人有一锭银子, 想换些零花钱籴粮、买衣、还债, 请多多关照。” 掌管当铺的官吏捧起那锭白银一看, 锃亮耀眼, 成色甚好, 便当即让小伙计开了当票, 点了许多碎银交给工匠, 他用包袱一裹, 走了。在当铺主管清点入库时, 慕容彦超发现此银有异,让人凿开一看, 原来是表面涂了一层白银, 里面是黑糊
糊的铁胎。气得慕容彦超黑胡须嗦嗦颤抖, 吓得当铺小吏咕咚跪下说:“ 大人息怒, 小人一定追查严办!”慕容彦超冷冷问道:“ 你将如何追查严办?” 小吏发誓道:“ 我将挨门挨户搜查那行骗的刁民!” 慕容彦超嘿嘿笑道:“茫茫人海, 你何处去寻? 刁民如乔装打扮, 你如何辨认?” 小吏一时惶恐无语。
慕容彦超拈动胡须沉吟一会, 命令手下, 在今夜将库房后墙挖一洞穴, 库房中所有金银财物都转移到衙内存放。并一再交待, 此事必须严守机密。等手下照办后, 他把一摞早已写好的告示, 交给典当库掌柜, 让他派人将告示贴在库房门前和通衢大道街口, 告知百姓库房被盗, 速来自报曾抵押的东西, 凭当票来领取赔偿金。
百姓们看到告示以后, 一传十, 十传百, 纷纷到库房来观看, 果然看到库房后墙被挖了个大洞, 弄得一片狼藉, 于是纷纷向库房掌柜出示当票, 并一一得到了索赔的银两, 大伙儿交口称赞, 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消息传到工匠那里, 他压抑不住再次发财的欲望, 也拿着当票赶往当铺索赔, 他万万想不到, 在柜台前刚掏出当票, 就被当场捉住。
工匠被五花大绑送往慕容彦超府中, 他一见藩台大人那威严的目光, 不等讯问便双膝跪下, 如实交代了行骗行为。慕容彦超冷笑道:“ 你知罪就好, 可以免你一死, 不过, 我倒要请教你的行骗秘方!”工匠说:“ 小人不敢… …” 慕容彦超示意左右退下, 对他笑道:“你只要如实说出铁胎银的做法, 本官一定从轻发落。” 工匠赶紧叩头拜谢后说出了造假做法。慕容彦超听了连连笑着点头:“ 那好, 就请你留下来制作铁胎银!” 说罢传唤库房小吏, 吩咐立即安排一间密室, 找了十几个技工,让那工匠教习造假银子的技艺。不久,“ 铁胎银” 便源源不绝地被送往典当房, 由此, 贫苦百姓受尽欺骗和盘剥, 而这个藩台大人的银库却堆积如山。又不久, 周太祖郭威率军南下, 后汉小朝廷危在旦夕, 慕容彦超被围困在孤城, 守城将士怨声载道, 士气低落, 慕容彦超对部下许愿说:“ 大敌当前, 尔等均不可萎靡不振, 奋力杀敌者, 我将重重有赏。我有好几千锭银子在密室中存放着, 我一定全部分给你们!” 将士们彼此冷笑着, 一道道锐利的目光像冷箭一般射向慕容彦超,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留着你的铁胎银吧, 谁稀罕?” 谁也不肯为他卖命! 结果, 城被攻破后, 慕容彦超及其妻子投井而死… …
〔评析〕祸福相倚, 变化有常;智者处之, 转祸为福。
(一)老子说过:“ 祸兮, 福之所依;福兮, 祸之所伏。” 又有一句更形象的话:“ 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 说的都是好坏得失之间的因果转换。这里的店主如事先知道了这种因果转换的原理, 在得到莫名其妙的好处时不妨稍稍想一想, 损失便不至于这么大了。但人在实际利益面前总是不能冷静待之, 即所谓“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所以, 说到底, 就不是知不知道哲学原理的问题, 而依然是人的本性或品性的问题了。
(二)尤子健代表着一种处世哲学, 那就是宁可吃亏, 也不愿意打破眼前的稳定状态。孔子曰:“ 小不忍则乱大谋。” 今人则称之为“ 求稳怕乱” 。过去, 人们大多看不起这种哲学, 其实很有它的道理。试看天下长寿之人, 哪一个不是自己极为当心、生活极有规律? 不独、不郁、不怒, 连喜庆也尽量避免。曾有百岁老人喜庆之后猝然而逝, 正是自身稳定被打破之故。当然, 每一种处世哲学都会有它的缺陷, 尤子健的处世哲学是:用以守成则可, 用以创业则不可;用以太平之世甚妥,用以乱世则不妥。这就只能“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了。
(三)慕容彦超的下场, 可谓“聪明误” , 是他诈与贪的本性使然。平心而论, 他利用工匠造假, 是用来诈骗百姓的, 但他府库家藏的白银未必是假货。由于人们对这个“ 多智诈” 、靠官商一体办典当库借以盘剥贫苦百姓的人, 失掉了信任感, 即使偶然真诚一次, 也无人相信了, 最终投井自毙, 留给后人深深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