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玻璃管的价值有多大?中建材凯盛君恒生产的5.0药用玻璃管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在新冠肺炎疫苗用玻璃容器短缺的形势下,该公司2号窑炉产品上线,年产量增至2万吨,更强助力新冠肺炎疫苗的大规模生产。
2号窑炉的点火,只是凯盛君恒全国布局的第一步。按照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所说“建设30座窑炉,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管产能15万吨”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期间,中建材凯盛君恒将着眼全国布局,逐次开工建设五大生产基地,努力实现完全满足国内疫苗用瓶需求,引领全国药玻产业升级换代。
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秘书长高用华说:“凯盛君恒是我国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生产的先锋企业。2号炉产品的下线不仅是凯盛君恒的喜事,也是药用玻璃行业的幸事,无疑为行业带来新的希望。”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财务总监欧阳俊说:“凯盛君恒有限公司是药用中性硼硅玻璃包材的专业生产企业。希望今后能和凯盛君恒一起携手,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为了做好这一根玻璃管,凯盛君恒可谓历尽艰辛。
创建凯盛君恒之前,公司联合创始人滕建中已经有近30年的药用玻璃生产线建造经验。2016年和凯盛君恒创始人王晓轩一起创立凯盛君恒后,整个团队移师魏县。项目建设的一年里,团队住工棚、冒寒暑、吃大锅菜,连续几个月不能回家。2017年6月,1号窑炉点火后,团队夏天守着高温的窑炉,潜心研究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管(简称“中硼管”)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历时一个月时间终于拉出了合格的中硼管。2017年8月,产品送北京市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检测,质量完全符合EP、USP、JP、ISO12775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要求,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产品质量、成品率开始困扰整个团队。气线、水纹、析晶、结石……一些困扰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陆续出现,再加上公司采用的欧美标准高于国内标准,产品成品率一直上不去。客户减少了采购量,甚至离开。
眼看着每天投进窑炉的真金白银变成废玻璃,合格产品也少有问津者,整个团队陷入困惑,天天守着窑炉技改攻关,24小时连轴转,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实验,王晓轩和滕建中甚至想过放宽标准,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2018年8月,国资委领导到魏县帮扶调研中得知这一情况,及时向行业领军国企中建材凯盛集团推荐搭桥,促成联姻合作,企业得到增资扩股,特别是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凯盛科技集团董事长彭寿团队的鼎力帮扶。在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下,核心团队赴欧洲就窑炉设计和拉管工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制定技改方案,先后完成120项技改,产品质量获得突破和保证。
老客户回来了,新客户也来了。公司产品先后荣获国资委2018年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第9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等国家级奖项,凯盛君恒也成为中国建材“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
凯盛科技集团副总裁、总会计师汤李炜说:“凯盛科技集团将继续赋能凯盛君恒,广聚行业人才,启动全国生产基地建设,整合行业资源,将凯盛君恒打造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第一家启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打造全球最大药玻包装供应商。”(通讯员 王德峰、郭海民、李培培)
来源:邯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