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浙江省GDP增速全国倒数第三,从今年一季度来看情况也并不乐观。前几年习惯于欣赏浙江经济列车飙速的企业家、民众与官员们,看到这样的结果之后不禁要问:浙江经济究竟怎么了?浙江企业是不是没有了后劲?转型升级说了这么多年有效果吗?为了回应这些疑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教授牵头撰写了《产业集群升级、区域经济转型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书。
《浙商》:原本风风火火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集群为什么会出现颓势,除了大环境不乐观还有什么原因?
卫龙宝:其实还是可以追溯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它带来了各种突发性困难,并且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与世界联系紧密的实体经济。表现为浙江集群企业因需求萎缩、贸易壁垒降低了竞争力,于是求救于资本市场,而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较高而提高贷款条件,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此外,集群式成长企业也有局限性,如过度的价格竞争常常导致产品质量危机,企业的相互模仿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意愿。
《浙商》:那么如今困难的求生存时期,还要强调转型升级吗?
卫龙宝:我们可以看到浙江产业集群通过自我调整、修复,优胜劣汰加速了行业洗牌,企业迁移或产业转移优化了布局,集群内外资源得到整合,重构了集群组织。可以说,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产业集群升级为依托,而通过产业集群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必将是浙江未来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浙商》:浙江集群企业应如何奋起直追?
卫龙宝:三招——加快技术升级、增强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
浙商需要通过提高设计创新能力、加强产品开发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创新意味着生产技术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市场容量的扩张和集群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集群内部企业组织的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集群创新可以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更加清晰企业和集群的优势所在,从而更加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浙商多数还处于OEM(贴牌生产)阶段,促进浙江产业集群尽快进入OBM(经营自有品牌)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打造产业集群品牌。
《浙商》:产业集群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从集群层面来说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卫龙宝:我们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行业协会要积极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为企业提供服务;要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此外还必须承担设定行业标准、环保要求、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标准、价格协调、与国外商会协调等一系列工作。
浙江产业集群还需要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集群效应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加强上下游合作关系、加强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在新科技时代,集群企业也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降低成本。
《浙商》:对于政府来说,他们有什么可以帮到浙江的中小企业?
卫龙宝:在宏观环境层面,就目前而言,要实现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国家在制度上推进改革试验。首先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保障农民权益不受侵害的基础上,将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交易形式转化成工业用地,实现农民与企业的双赢。其次是强镇扩权改革,给予那些人口规模较大、产业集聚明显的镇以城市的待遇,从而方便地方政府为当地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再次是金融制度改革,让民间金融正规化,允许它们享有一般商业银行的权利,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而地方政府需要注意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相关产业引导政策,完善要素资源的保障支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改变集群内企业“扁平式”竞争为“垂直型”合作,宣传集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