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现在已经是居德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制造大国,幷且有望在明年超越美国成为第二大制造大国。中国经济时报发表长城战略咨询总裁王德禄文章表示,世界人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MADE IN CHINA”,这是可喜的;因为就中国情况来看,“中国制造”是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经阶段。
文章分析,目前转变的薄弱环节在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能力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了中国制造转变的最大障碍。中国企业多是从模仿逐渐走向研发。产品大多采用国际制造标准生产,通常都涉及到使用这些标准中的专利技术。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很多企业开始挤占欧美市场,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明显增多。专利已经成为笼罩在中国企业头上的阴影。
近年来,中国企业为此也做出了努力,但是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只是取得了数量上的成绩。联合国下属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表2007年版《专利报告》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从上年的第四位升至第三。而早在去年6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已宣布,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300万件,数量跃居世界第一。数量可喜却存在结构问题,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偏低,来自国内的专利申请多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居多,发明专利数量仅占19.9%,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86.6%。这反映出中国还需要加大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同时,增长数量中有近一半的申请是由在华外企提出的,这更显露出外国企业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保护,甚至借助专利法则形成技术垄断,以保障其竞争优势的战略意图。
如何跨越这个障碍,文章对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第一,在企业核心管理层内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包括申请、登记、缴费、续展、专利检索、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许可、转让谈判、处理纠纷、契约谈判、进行教育培训、制定规章制度等。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人员不直接属于知识产权管理部,主要包括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工人和管理人员;第二层次是知识产权管理部的技术人员,负责对公司的全部知识产权进行收集、整理和输入数据库;第三层次是知识产权项目经理,针对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如内部知识产权网络的正常运转,了解企业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幷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主管及时进行沟通;第四层次是公司的知识产权主管,总体负责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高效运转的知识产权情报系统,这是实施知识产权经营的主要基础和情报保障。可以比较完整地进行技术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分析、技术生命周期分析、市场中竞争对手技术现状及其发展动态分析,有助于企业在对现有专利技术和竞争情报分析的基础上,既全面了解企业自身的专利状况,又能了解竞争对手主要技术状况、潜在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从而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定与实施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
第三,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申请专利,构建专利保护屏障,以专利来提升商标的价值。及早确立专利权主体地位,能够避免在技术上受他人制约,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在技术竞争中的地位。
同时,专利产品还具有特定的商誉功能。企业拥有的专利多,在公众心目中就会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良好形象,进而会提高市场竞争形象,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企业利用专利权在保护期内的专有性还可以形成产品的市场垄断优势,利用商标权在专利保护期届满前及届满后延续对专利产品市场的持续控制,进而使专利产品的垄断优势不会因专利的终止而丧失市场优势。
第四,适时选择与本企业自身条件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在专利文献检索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拥有的技术或者引进技术的先进性、成熟程度、商品化前景进行认真仔细论证,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分析该行业发展特点和竞争对手的专利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自身条件的知识产权经营模式。拥有竞争力强的优秀专利企业,可以较多地采用交叉许可经营模式;研究开发力量相对薄弱、资金相对不足的大量中小企业,应以利用失效专利模式和绕过障碍专利模式为主;研究力量较强,资金充足,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则可以更多地采取专利回输模式。
第五,在重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企业通过对本企业和他人已采用的技术进行改进、完善,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以控制和占领市场,实质上是一种“摹仿创新”,通过摹仿创新,开发出比原来的产品性能更优异、结构更合理、成本更低廉、更富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中国企业需要突破国外企业对其进行专利封锁的方法,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形成以专利为主体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输出”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