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敏一曲《龙的传人》声震全球,国内外炎黄子孙为之扬眉吐气。“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早在秦朝就称呼皇帝为“九五之尊”。典出于《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曰:“言九五阳气盛于至天,故飞龙在天。此自然现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崇仰,故天下利见此居三位之大人。”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即由此演化而来。这样“龙”便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象征。随着历史的进展,“龙”的形象也在不断演变。在我国流传最普遍的“龙”又是吉祥的象征。从“至高无上”而“群众化”了,人人可心称“龙”。人们中有姓“龙”的,名字中有叫“龙”的,建筑上有饰“龙”的。闻喜县城东牌楼街的文庙中有“五龙影壁”。闻喜县民间流传下来一个习俗,结婚时,用白面捏成龙凤糕,形大如盆,以取吉利。新婚用的被面、枕巾、茶盘甚至香皂盒上都有“龙凤呈祥”的图案。这样“龙”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灵”物了。
据查证史料,龙的传说起自春秋,始于闻喜。董泽湖在闻喜县东,位于凤凰垣和峨嵋岭之间,是一个周长20公里的狭长湖泊,古名水,又称董泽,现叫白水滩。《左传》增:“昔有缪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友,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舜。帝赐之姓曰董,封诸稷川,稷夷氏其后人。”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寻遍天下,终在稷川找到甘泉,水清地灵实为养龙的宝地,便定居了下来。董泽湖盛产莲藕、蒲苇,《左传》云:“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东北有董池陂,是稷川,即董泽,舜所封董父之国也。”可见,闻喜的董泽湖,确实为董父的养龙池。从此,“董父豢龙”的故事便在闻喜流传下来。“董父豢龙”是我国史书中最早关于龙的记载,它不仅说明了闻喜是最早的豢龙之地,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它使闻喜拥有了“龙乡”的美誉。
“董父豢龙”的故事在闻喜深得人心,广为流传。董父因其养龙,后人谓之“龙神”,“盖龙王之神,必董父之祠也。”董泽湖的东侧,仓底村的北边有“董父庙”,据《闻喜县志》记载,该庙建于五代周显德五年;金天眷二年,县丞贾葵改正神位,有记;元后至无六年重修,县尹张敏记;明隆庆六年重修,明太祖之孙山阴王记;崇祯十四年,知县刘芳久改建;清顺治九年重修,邑人王振严记。在闻喜,董父与龙好像成了一个整体,难怪当地人也把“董父庙”叫做“龙王庙”。于是闻喜有了许多与“龙”有关的地方——龙到头村、龙头堡、龙王庙、黑龙寺、龙教寺……于是,董泽湖也成了晋南著名的风景区,并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董泽荷香。闻喜的文人墨客在董泽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清初进士、福建左布政使、闻喜县东宋村人翟凤翥有诗曰:“董泽蛟龙窟,奎壁三嵕昂。”清末虞乡知县、闻喜蔡村人李乡裳有诗曰:“豢龙客往池锋在,留得莲花唱采歌。”康熙年间闻喜知县沈光瑀有诗曰:“依伏董你泽,不复见龙过。乾隆年间闻喜知县李遵堂也有诗曰:“豢龙客去余香在,凭吊年年策骑来。”今天的闻喜西湖广场上,屹立着一座五六米高的汉白玉董父豢龙像,供人们去瞻仰、去凭吊,它也成了闻喜作为“龙乡”的象征。
闻喜县是龙的诞生地,龙文化的发源地,这是历史赋予闻喜人的厚礼。龙乡人应该知道龙的传说,龙的故乡应该珍藏龙的历史。
李宏学 王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