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
在一个行业里,谁可以赚钱,就是看谁更稀缺。
2022-09-30 12:33  点击:419
 今天我们用一个新视角,来看行业、定战略。

看一个行业要不要进入,看企业的战略决策怎么做。


行业稀缺性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要思考战略、看清自己所在的行业。

但是,什么时候,这样的思考最迫切呢?

钱,越来越难挣的时候。

之前我们讲过,挣钱,为什么越来越难了?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行业的稀缺性流动了。

首先,每个行业都有稀缺的环节。

在一个行业里,谁可以赚钱,就是看谁更稀缺。

比如,从养牛、到工厂加工牛奶、再到超市货架上卖牛奶。

在这个行业里,如果原材料是稀缺的,那么源头的养牛场就赚钱;

如果生产的流程效率是稀缺的,那么加工厂就赚钱;

如果触达用户的能力是稀缺的,那么超市就赚钱。

在这个逻辑下,如果你不赚钱了,那可能是你所在环节的稀缺性,流走了。

什么意思?

就比如,直播电商。

我们说,短期看流量,中期看供给,长期看品牌。

直播电商早期靠流量赚钱,于是很多主播,和MCN机构都很挣钱。

但是冲进来的人太多,那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是过剩的。

那个时候,优质的供应链就会变得稀缺。

谁能找到真正的好产品,谁能找到优质的供应链,持续稳定快速地交货,并且价格和品质都是稳定的。这才是稀缺的能力。

如果大家都具备了找到优质供应链的能力,那么再往后稀缺的,又变成品牌了。

今天你不赚钱了,这和你个人的努力没有关系,而是和行业的稀缺性结构有关。

现在很热门的电动车赛道,也是如此。

如果一开始你发现,电动车的整车是稀缺的,那这个时候特斯拉就很挣钱,蔚来、理想、小鹏就很挣钱。

但是,慢慢地,每家公司都开始做电动车。

越来越多的主流大厂,像宝马、奔驰、奥迪、上汽、广汽、一汽,也入局了。

另外,还有像五菱宏光这类,独具特色的电动车。

当所有人都在做电动车的时候,电动车的整车,就不稀缺了。

那什么开始稀缺?

电池就稀缺了。

电池一旦稀缺,这时,宁德时代就开始挣钱了。

一度成为中国最挣钱的公司之一。在2021年,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也跃升为中国第二大富豪。

既然电池开始挣钱,于是大家又都开始做电池,大干特干。

A工厂说,我一年要生产的电池,年产能是20GWh(吉瓦时)。

20GWh有多大?

1千瓦时=1度电。

1GWh=10亿瓦时=1百万千瓦时=1百万度电。

那么20GWh,就等于2000万度电。

也就是说,年产能20GWh的电池工厂,一年可以生产20万块,100度电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B工厂看着A挣钱,也要生产电池,甚至想做100GWh的年产能。

那就是每年生产的锂电池,要能存放1亿度电,这个量级。

像这样宣布自己年产能20GWh、100GWh的公司,多得不得了。

电池厂家的竞争,一下子变得极其激烈。

这时,谁就开始稀缺了?

大家都要生产锂电池,那么,锂矿就稀缺了。

于是,矿的价格就开始上涨。

发现了吗?

行业稀缺性,是会流动的。不断地在流动。


后向一体化


那怎么办呢?

你当然可以转行。

但是你也可以选择不转行,在上下游随着稀缺性流动。

比如刚才讲的直播电商。

你可以选择在那个时候抱怨,为什么直播不挣钱了?

你也可以选择,现在就成为那个优质的供应链。

像新能源行业,这种投资巨大的行业,怎么办呢?

在战略上通常有一个办法,叫做后向一体化。

当你发现在前端,是竞争的开始,然后因为这个竞争激烈程度提升,那么这个竞争就会不断地,一环一环地往后推。

从整车的竞争,变成电池的竞争,变成锂矿的竞争,一环一环地往后推。

那么,你可以及早选择,在竞争还没有进入到后端的时候,就开始做后向一体化。

也就是往后走,就是往上游走,往原材料走。

比亚迪,为什么自己要做电池?

宁德时代,为什么要在海外去买锂矿?

本质上就是进入后向一体化。

比亚迪做电池,宁德时代买锂矿,比亚迪往后了一步,宁德时代它又再往后了一步。

但是,做后向一体化,并不是为了要做霸主,也不是为了要做全产业链,而是在稀缺性流动的情况之下,让自己获得一个确定性。

向上游延展的目的很多:

一是确保自己的供应链的稳定性;

二是减少生产成本,保证自己的价格优势,提高竞争力;

甚至,还能给别的厂商,去供货。

在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这本书里,后向一体化,就是用来解决稀缺性流动,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

我们再拓展一下,既然有后向一体化,就有前向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是向上游生产端扩张,前向一体化则是指,生产型的公司,比如,美的、格力,向下游的销售端扩张,自建销售体系。

或者生产电子零部件的企业,向终端的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扩张。

前向一体化,考验的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能力、营销能力,等等。

而“前向一体化”加上“后向一体化”,就是纵向一体化,是对同一个产业上中下游做垂直整合。


要不要进入一个竞争?


后向一体化,是企业的一个战略选择。

但它其实是大规模的、而且耗资巨大的。

那一个企业,到底要不要进入这样的竞争里?

像在新能源行业里,到底要不要跟着那些拼命往里冲的,投产锂电池的公司,去加码?

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先看一个行业的进入壁垒高不高。

就是这行业,容不容易进得去?

制造业,进入门槛挺高。你要有工厂、要有厂房、你得投产线。

生产整车,你要做一条现代化的汽车产线,你要做锂电池的生产企业,那也是巨大的投入。

进入成本摆在这儿。

而产线投下去,至少要一年到一年半,才能看到结果。

然后,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一个比较可观的收益。

进入的门槛越高,风险也越大。

而且因为前期的投入很大,一旦进入,即使竞争再激烈,也没有人会轻易退出去。

但它的好处也是,因为进入门槛很高,所以愿意进入这样的行业去赌未来的人,不多。

同时,也要看一个行业的退出壁垒,高不高。

有一天,你发现干不下去了,你不生产了,能不能比较容易地退出?

你持有的资产、你的产线、你的证照,别人接不接手?能不能转移?

如果你退出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接手,或者你必须要打很低的折扣,才能卖掉,那就说明退出壁垒,很高。

如果退出壁垒不高,那你喊一声“产线我不要了”,马上就有人用“几乎原价”接走,或者你很容易就把手上的资产处理掉。

这也说明,你的这些资产,流通性高。

如果一个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退出壁垒也很高,那这个行业就很麻烦。

为什么?

因为所有玩家一旦杀进去了,就要玩到底。

而且,进来的人,都是大玩家,有勇气的大玩家,大家都不愿意退出,就会惨烈地、持续地竞争。

就算竞争到最后,利润为零,甚至为负了,这个时候大家考虑的不是利润为零和为负的问题,而是我曾经进入的时候,所投入的那些资产,是不是会被清零的问题。

只要不清零,两害相权取其轻。继续战斗。

所以这样的行业,就一定会血战到生灵涂炭的地步。

判断一个行业,要不要做后向一体化,就看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如果你身处这样的行业,及早地后向一体化,是有机会让你在这个行业里面,获得一个比较大的优势。



最后的话


在一个行业里,谁可以赚钱,就是看谁更稀缺。

为什么挣钱越来越难了?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行业的稀缺性流动了。

那么后向一体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要不要继续冲入一个大型竞争里,还是得慎重思考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当我们用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去理解一个行业时,也就大概可以推演这个行业的结局。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