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水晶加工户。
策划:童飚 朱家华 胡灵敏
本报记者 单光辉 叶挺 文/摄 制图:金妍
浦江以“水晶之都”雅号闻名于世。水晶行业的发展和壮大给浦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浦江人民因此逐渐富裕。
浦江县浦阳街道月泉社区地处浦江县城西北部,浦江著名的文化遗迹“月泉”就在辖区之内。伴随着浦江水晶产业的发展,这里成了浦江水晶加工的一个重要集聚地。月泉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张能盛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社区总共有1551户、4640人,去年有522户水晶加工户,这是办过营业执照的,今年这一数字升至了600户。此外,寄居在此的三千外来人口也大多从事水晶加工业。
前些年,月泉社区内为加工水晶搭建的违章建筑林立,打磨水晶产生的废渣随处堆放,社区内的溪流成了臭水沟。2011年开始,浦江举全县之力整治水晶产业。
效果如何?窥一斑而见全豹。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月泉社区蹲点调查。
数据分析
本次微调查的发放问卷为100份,其中男性44人,占55.4%,女性40人,占44.6%,其他的未收回。学历大部分在初中以上,其中初中学历的占了43.3%,高中学历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各占11.4%,大部分是月泉社区的常住人口。
社区居民说他们以前有一句口头禅“喝牛奶水,涂珍珠粉,听烦人音”,这其中强烈传达出百姓对污染问题的担忧害怕和对污染治理的热切期盼。大整治一年过去了,他们对治污的成效满意吗?
2009年、2010年、2011年,这三年代表污染治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社区居民对这三年的满意度分别是5.4%、22.6%和55.3%。从数据上来看,这三年居民对社区环境的满意度每年都在提升,但是满意度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对于社区环境不满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占40.4%,水晶残渣污染占30.8%,空气粉尘占15.8%,噪音污染占4%。调查中,社区居民对现阶段的污染治理基本满意,但是对存在的偷排漏排现象普遍不满。
有多少人参与水晶产业?
从杭金衢高速浦江出口下,经工业区近月泉社区,水晶的气息在刹那间扑面而来:水晶加工园区、水晶博览馆、水晶加工厂、加工作坊随处可见,就连道路,也直接以水晶路来命名。
“你只要看一看街上开的停的车,就知道水晶产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月泉社区主任潘宇阳表示,水晶产业的发展对月泉社区居民的致富效果明显。那么月泉社区有多少人参与了水晶产业呢?
张能盛是月泉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社区总共有1551户4640人,去年有522户水晶加工户,这仅仅是办过营业执照的,今年这一数字升至了600户。此外,外来人口至少有两三千人,大多从事与水晶相关的行业。
潘宇阳对于月泉社区的水晶产业,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从原材料加工到包装、销售,如今,月泉社区已经形成了水晶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浦江水晶最早用于灯具,现在则扩展成灯饰挂件、工艺品摆件、首饰、建筑装潢等四大类,无论是产业类型,还是销售渠道,都越来越宽泛。
污染治理
效果如何?
“老百姓钱包越来越鼓,环境整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潘宇阳说,“目前,社区工作的中心就是社区环境整治。我不能说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污染,但明显好转是肯定的。”
积重难返,对于月泉社区来说,前面近30年发展水晶产业积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潘宇阳是去年才到月泉社区任社区主任一职的,拆违、治污成为他上任之后最重要的工作。
西溪在月泉社区辖区内长达3公里,一度是倾倒水晶废料、排污的重灾区。“路边到处堆放着水晶废料,形成了一座座小山,河水浑浊不堪,为了扩厂房,到处是违法建筑……”说起环境污染之痛,家住西溪附近的居民有苦难言。
去年,浦江县举全县之力整治水晶产业污染,上级部门向月泉社区下达了死命令———“零排放”。月泉社区建立四座水晶废料中转站,让水晶加工户废料有地方有序倾倒并及时清运;在西溪西边建立一个小型水晶园区和水晶管理用房,吸引加工户入园进行集约化管理;要求水晶加工户建设沉淀池,经过处理的废水循回利用,做到节能环保、污水零排放;对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成立水晶整治办公室,昼夜巡逻制度,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经过整治宣传,大部分的居民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水晶废渣随意丢弃的现象基本上看不到了,而废水收集之后基本也能做到循环使用。”潘宇阳说。
机制何时出台?
据悉,目前对于水晶加工业的污染治理主要是通过社区网格化的管理进行的。月泉社区水晶整治办公室有6名巡逻队员,昼夜巡逻。如果发现有漏排、偷排等现象,视情节轻重采取警告、勒令整改、拉闸断电、行政拘留等措施。
“因为有拉闸断电这样的紧箍咒在,加工户们基本上都很自觉,一旦拉闸断电的话,加工没有办法进行,就没有收入。”张能盛说。以社区为主导的整治工作效果明显,但是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整治措施中的许多细节主体都不明确,没有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一旦行政命令式的整治模式不能得到社区的支持,流于表面化的情况就会出现,那么污染势必会再次抬头。
“其实,问题根源在于整治经费从何而来?”社区干部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四座中转站建好后,不只是本小区,附近水晶加工户的废料倾倒在这里,每个月4吨位的货车至少需要拉400趟,每趟运费为100元,一年下来,光运费就得近60万元;整治办公室聘了6个工作人员,对偷排等违规行为进行不定期巡逻,每年的工资支出少说也得六七万元。
60岁的王祥荣是月泉社区水晶污染整治办公室巡逻队的队长。他说,6名队员从20多岁到40多岁再到60多岁,涵盖了老中青,每个月社区发放1200元工资,除了工资,没有任何保险和其他保障,尽管如此,也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发放工资了。
“社区没什么集体经济,办公经费都得一点一点筹集。”潘宇阳说,政府部门没有专门划拨整治经费,向加工户收取也行不通,尽管资金异常困难,可是整治一刻都不能停,就以中转站为例,只要一天不拉走,废料就会满溢到路面上,如果现在关停中转站,老百姓会如何看?
循环经济是否可行?
月泉社区每个月有1600吨的水晶废料,是否有再利用的可能呢?
其实,在浦江其他地方,有人已在这样做。浦江恒力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韵投资开了一家专门回收废渣的公司。早些年,陈韵组装了回收水晶废弃物加工成原料玻璃棒的生产线,每天10吨水晶垃圾经过1650℃的大熔炉后冶炼成了玻璃水,然后制成晶莹剔透的白色、黑色水晶玻璃棒,随后又可以将成品出售给水晶加工企业用来切割成水晶。
去年,他投资1200多万元建起了两条生产线,生产线每天24小时运转,可消化掉五六吨水晶废料,一年运行下来已吃掉2200多吨水晶废料。浦江其他一些企业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是行动起来的依然还很少。
记者手记
水晶产业对于很多人意味着财富、就业的机会等等,但是水晶产业对于另外一部分人却意味着空气、水质、环境的污染,以及这种污染所带来的担忧。面对大大小小分布在浦江各个角落的水晶作坊,以前,很多人选择的词汇是“没有办法”。
如今,浦江的水晶产业迫切需要升级和转型,迅速出台一个长效管理机制,找到水晶产业循环发展之路。改变小散乱的局面后,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产品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向个性化、精品化方向看齐,提高艺术含量,推进材料创新,加快设备升级和工艺流程革新。
但,这个步伐不是太快而是太慢。记者走访发现,虽然污染整治成效初现,但是远没有达到宜居的地步。走在社区里,就像在一个大工厂里,居民对于“蓝天碧水”的渴望依然强烈。
捷克是世界有名的水晶制品产地,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却控制得很好。捷克水晶除了在切割、制造过程中较好地控制了粉尘,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成功创造出了无铅水晶,有效地降低了重金属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个做法是否对浦江会有所借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