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早上7点,四川人王琼起床了。像往常一样,梳洗打扮一番后,就骑着自己的小电驴,赶往义乌国际商贸城。
此时,通往国际商贸城的商城大道已经进入了让司机懊恼的“堵车时间”。
王琼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美慈美饰品店的一位营业员。在义乌,有七万多个像美慈美这样的商铺,他们经营着多达170多万种的商品。有人计算过,如果在每个商铺只停留三分钟,一天逛上8个小时,要把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一圈,需要三年的时间。
就在这天,《市场导报》记者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以“临时营业员”的角色,记录下国际商贸城美慈美饰品店经营户一天的奔波和劳累。
07:30
开晨会 “每个细节”重复再重复
早上7点半,此时距离市场开门还有半个小时,店长王姐准备为全体店员开晨会。内容很常规,店内卫生、工作纪律、新品介绍等等,有时候王姐也会进行简单的叮嘱,对营业员某些薄弱的环节进行提醒。
在店员看来,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对于销售这个行业而言,每一个细节都值得“重复再重复”。王琼告诉导报记者,对于业务不是很熟练的新人来说,一些及时的叮嘱对“开单”还是很有帮助的。
一般,开完晨会只需要15分钟左右,接下来店员们就开始回到各自负责的区域,开始整理卫生、检查货架、补充货物。
美慈美饰品店有三间店面,店内有上千款的饰品。老板桂海琴将店面以货架为界,划分为若干个区块,5个营业员每人负责一个区块,另外两个营业员负责开单,一个负责收银。“每个营业员不仅要注意货物摆放情况,及时补充货架上的货物,还要熟悉记住每个货物的货号、单价、拿货件数。”店长王姐表示。
“我们最早是在篁园市场,后来又搬到了宾王市场,现在又在国际商贸城,可以说我们的饰品店见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桂海琴介绍说,
虽然“桂”为老板,但店里的营业员都亲切地称呼她 “桂姐”。“现在招工不容易,要想留住人,就必须提高她们的待遇,为她们提供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要想让员工爱企业,企业就要像个家。”
正因为如此,现在美慈美的很多员工都是一开始就跟着 “桂姐”打江山的。
08:00
首单开门生意“新老客户我一眼就能辨别”
早上8点,店里开始陆续进来客户。
王琼接待的第一位客户,是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中年男子。“老板,今天需要点什么?”
“随便看看。”这位中年男子回答。
“那行,您先看着,我给您拿篮子去,您要什么货,就把样品放到篮子里,然后再去那边开单。”凭着经验,王琼看出对方是位新客人,于是开始介绍店里的采购流程。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便利、更贴心的服务,美慈美采用的是开架式的销售。
王琼告诉导报记者,在她们店里,新老客户很容易分辨。一般老客户进店后会直接去拿篮子,就像去超市一般地自然,而新客户则一上来就问价格。
“服务员,这个指甲钳多少钱来着?”还没拿回篮子,王琼就听到这位中年男子的询价声。
“这个晴天娃娃啊,2块3一个。”王琼不假思索地就报出了价格。
“就这一个款式啊?”
“有四个样子呢,您看,有蓝色、粉色、黄色和白色,这款我们卖得很好的。”王琼从货架上找齐四个颜色后,又说,“这个一包24个,混包,四个颜色都有,老板,您要不来一包?”
“卖得好啊?那就来一包。”中年男子把样品放进了篮子里。
“这个摩丝娃娃系列的,也卖得很好,老板,您要不要也带包去。”王琼继续介绍说。
“这个就暂时不要了,你这儿有没有好看点的化妆包啊?”
“有,当然有。”王琼将这位中年男子带到了化妆包区域。
“服务员,这个镜子怎么卖的啊?”正当王琼为这位中年男子介绍化妆包的时候,又传来了另外一位客户的询价声。
“您稍等啊。”王琼快步跑向另外一位客户。
8点半过后,店里的客人逐渐多了起来,王琼和她的同事们更忙碌了,“开单”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10:00
货架上开始缺货价格、货号烂熟于心
“大尾巴系列挂件卖光了,小熊系列防尘塞也没有货了,绿色的雏菊挂件也只剩下一个了。”早上10点,游秋云一边清点货架上的货物,一边在补货单上记录下货号和货品名称。“这些货太好卖了,店里的仓库都卖空了,所以要把补货单传去仓库,让仓库赶紧把货发过来。”
游秋云是四川人,她负责的是毛绒玩具和钥匙扣区。虽然才在美慈美上班半个月,但她对店里的各项业务已经了如指掌。“刚来的时候,这么多的产品,眼睛都看花了,尤其是毛绒玩具,不能贴标签,所以价格、货号都得记在心里。”
这时,从前台送回来十个钥匙扣,都是客户刚才挑选做样品的,而游秋云的任务是把这些被客户弄乱的钥匙扣挂回到货架上。
导报记者自告奋勇地数了下,在这面货架上,一共挂着将近300个不同款式的钥匙扣。
导报记者花了十分钟才挂回去九个,还有一个怎么也找不到。无奈之下,只好向游秋云求助。只见她瞄了一眼这第十个钥匙扣,三秒不到的时间就找到了。
“真是厉害啊!”导报记者不由竖起了大拇指。
“这有什么厉害的啊,你要是干一个月,也肯定行的,只要肯学肯干,什么事情做不成啊。”游秋云不好意思地说。
10:40,仓库把游秋云的补货给发过来了。她又开始忙着蹲在地上拆包,然后把整理好的货品挂到货架上。
“你有没有算过自己一天要弯多少次腰啊?”导报记者问道。
“算不清楚吧,店里的货卖得快,我们补货就补得多,弯腰也就弯得多。”
导报记者尝试着跟她一块儿理货。十分钟后,腰就开始发酸。
12:00
午饭自己做盒饭加水果
不知不觉,时针已经指向12点。
“何妹妹,吃饭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店里的营业员也和导报记者以姐妹相称。
店里的仓库被隔成了两间,一间用来储存货物,另外一间就是休息室,里面摆放着一张圆桌和几张凳子。
中饭是 “桂姐”专门雇人做的,一个饭盒一个饭盒装好,每个饭盒里装着肉末刀豆、手撕包心菜,另外,在饭桌中间单独摆放着一盘红烧肉,还有真空包装的笋干,饭后还有水果,每个人一根香蕉和一个梨子。“现在外面吃得不干净,自己做饭营养卫生,而且大家都很辛苦,中午得吃好点,这样下午才有战斗力。”“桂姐”解释说。
这时,周玉林走了进来。她是店里惟一的收银。“忙了一个上午了,好饿啊,先吃个水果。”
周玉林拿起梨子,刚咬了一口,就听到外面传来了“玉林,收钱”的叫喊声。
周玉林只好放下手中的梨子,跑了出去。
十分钟之后,她才回到了饭桌上。
饭还没吃完,王琼发现有熟悉的客人进门,赶忙放下了筷子。
“上次那个阿狸系列的指甲钳还有么?”
“和上次一模一样的没有,您看看这个系列的阿狸,店里已经卖断好多次了,今天才到的货。”王琼拿出几个款式给客人看。“你拿了这个系列还会回来的,我们店里来补这款货的客户很多。”
这位客户在店里足足选购了半个小时,不过王琼丝毫没有不耐烦,送走客人后,她才回到休息室继续吃饭。
吃饭被客户打断,在她们看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13:30
韩国客人又来补货:外商采购占了不少生意
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半,逛市场的客商们大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吃饭,所以也是店里相对比较空闲的时间。不过,王琼和她的同事们却没有停下来。她们将刚刚补到的产品打上条形码,方便开单结账。
这时候,店里进来了一位韩国客户,店长王姐急忙迎了上去。
据介绍,这位韩国人在韩国著名的东大门市场做生意,是店里的老客户,平均每两个月就会从韩国飞到义乌来采购饰品。
这位韩国客户前一天已经下了单,今天是来取货的,但在清点货物的时候,发现花朵图案的手机挂件发错了颜色。
王姐赶紧电话联系仓库。在确认仓库发错货后,王姐连声对客户表示歉意,并立即对产品进行了调换。
“您要不要再看看其他产品,我们今天新到了很多货。”王姐看似不经意地问了一句。
没想到这一问,这位韩国客户又补了很多产品。“做生意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你多问一句,客人也就多带一点货。”
据她说,每天外商采购也有不少,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
17:30
总结一天的生意寻找新的蓝海
整个下午就在忙碌中度过。
17点,国际商贸城的经营户开始陆续打烊,市场里的人流量也明显减少。在送走了最后一批客商后,王琼和她的同事们开始做着下班后的准备工作。
17点半,店长王姐循例召集大伙儿开会。在感谢大家一天的辛苦工作后,王姐让各个营业员报告所负责产品的销售情况。“她们是最接近客户的,作为企业来说,只有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也才能销售出更多的产品。”十多年的经验积累,让“桂姐”深谙做生意的道理。
十五分钟后,会议结束。导报记者一天的临时营业员体验也随之结束了。此后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没有了白天的喧嚣,而门口的商城大道上,汽车又排起了长龙。
“桂姐”的车也是其中一辆。“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意也越来越难做。”“桂姐”坦言,随着摊位租金的上涨,人工成本的加大,做生意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桂姐”开始寻找新的蓝海。尤其是“义乌试点”批复后,直觉告诉她,义乌小商品的发展要进入一个新阶段,而新阶段也是 “分水岭”,她必须主动跟上节拍。
认清大势后,“桂姐”开始反思自己的经营模式。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商机后,去年 “桂姐”投资成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而晚上,“桂姐”就将把她的时间花在这门新生意上。
饰品店里的艰辛与快乐
2015-01-17 14:16 点击: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