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统是集光、机、电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属于FTIR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采用开放光路傅里叶吸收光谱法(OP-FTIR,Open-path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分析气态污染物浓度,可监测385种气体,100+种有害气体污染物;测量精度可达PPb级。与传统的点式仪器相比,具有在线连续测量、测量组分多、系统工作可靠、运行维护费用低、安装简便、无需人员监守等优点,符合环保部门园区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站建设和运行技术规定。
系统基于WEB数据平台开发了配套的中心站软件,能够自动完成各子站点的数据和状态调取,实现远程控制,开发了完善的统计报表功能,能够显示和打印各种参数、图表,为环保部门提供了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报表功能。
同时可根据用户需求,为系统选配PM10、PM2.5等监测仪器,并免费升级系统软件。
产品特点:
1.监测气体种类:酸类、醇类、醛类、氟利昂、芳香族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
2.PPB级最低检出限
3.采用MCT检测器
4.应用斯特林制冷器或液氮制冷
5.安装简易(三脚架安装或固定安装)
6.Window系统集成计算机
7.自动报告数据、自动报警
8.远程控制
应用范围:
1.环境气体监测
2.垃圾场、废弃物释放气体逸散监测
3.工业区隔离缓冲带有害气体监测
4.预警系统
系统组成:
1.主机
2.卡塞格伦望远镜
3.反射镜阵列
4.重型三脚架
5.气体谱库等
选配:
订购AirSentry可选配以下部件,以满足特定监测目标:
1.集成气象监测
2.模拟输入、集成数据纪录
3.平行颗粒物监测
4.MODBUS RTU、MODBUS TCP/IP
5.4-20mA、0-5VDC、RS232、422、485输出
6.USB蜂窝式调制解调器或射频调制解调器
7.内置QA校准池
8.外置QA校准池
9.扩展温度范围
10.报警驱动控制输出
11.防爆功能
12.自动多通道扫描器
产品特点:
1.Window系统集成计算机
2.集成WiFi/LAN
3.自动生成数据报告
4.外接WAN,LAN和USB端口
5.CSV格式数据文件输出
6.可同时监测多种气体
7.内部校准:无需连续校准
8.用户可设置多级报警
9.用户可设置采样周期
10.用户可设置自动背景采集
11.远程操作简便
12.PPB级别的检测限
技术参数:
分析仪 | AirSentry FTIR |
应用 | 开放式长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 |
安装 | |
分析仪尺寸 | 16.25*24.25*9.57/41.3*61.6*24.3(cm) |
卡塞格伦望远镜尺寸 | 23.63*14.07*(DIA)/60.02*35.74(直径)(cm) |
装配 | 通过楔形榨头连接到全景云台 |
电源 | |
联网 | 密封LAN、WAN和USB接口,可选用蜂窝式调制解调器,无线调制解调器 |
工作温度 | |
工作温度 | 0-80%(典型) |
光程 | 5-1000米 |
检测器 | MCT检测器 |
性能 | |
光谱分辨率 | 1wn |
光谱范围 | 2-14微米 |
动态范围 | 根据应用而定 |
背景漂移 | <2%满量程/24小时,自我补偿 |
线性漂移 | <2% 自我补偿 |
精度 | 根据应用而定 |
校准 | 内置,可选QA校准池 |
采用方法 | EPA TO-16 |
数据输出 | 以CSV格式通过以太网和WIFI输出 |
数据输出选项 | RS-232,422,485,RF(射频)流、MODBUS RTU(远程终端),E-MAIL,4-20mA或0-5VDC 16 B |
维护 | |
红外灯使用寿命 | 3年 |
制冷器MTTF | 20000小时 |
检测物质种类及检出限:
化合物 | PPB | 化合物 | PPB | 化合物 | PPB | 化合物 | PPB |
乙醛 | 2. 0 | 环乙烯 | 2. 4 | 硫化氢 | 1500 | 辛烷 | 0. 8 |
醋酸、单体 | 4.7 | 环戊烯 | 4.3 | 异丁烷 | 2.5 | 臭氧 | 2.2 |
丙酮 | 9.7 | 环丙烷 | 6.7 | 异丁醇 | 1.1 | 正戊烷 | 2.8 |
m化甲烷 | 43.3 | 1.2 二溴乙烷 | 7.7 | 异丁烯 | 1.4 | 1-戊烯 | 3.3 |
乙酰氯 | 2.2 | 间二氮苯 | 4.0 | 异辛烷 | 2.0 | 2-戊烯 | 5.0 |
乙炔 | 2.6 | 邻二氮苯 | 3.1 | 异戊二烯 | 1.5 | 反-3-戊烯氰 | 2.0 |
丙烯醛 | 2.8 | 二氟二氮甲烷 | 0.7 | 异丙醇 | 3.7 | 碳酰氮 | 0.7 |
丙烯酸 | 1.5 | 1. 1 二氱乙烷 | 3.7 | 三甲基苯 | 3.1 | 磷化氢 | 9.0 |
丙烯氰 | 5.0 | 1,2 二氮乙烷 | 24.3 | 甲烷 | 11.7 | 丙二醇 | 6.3 |
氨气 | 0.7 | 1,1 二氮乙烯 | 2.3 | 甲醇 | 1.4 | 丙醛 | 1.6 |
苯胺 | 13 | 1,2二氯乙烯 | 6.7 | 乙酸甲酯 | 2.7 | 丙酸 | 7.3 |
砷化氢 | 5.7 | 二氮甲烷 | 4.3 | 丙烯酸甲酯 | 2.2 | 丙烯 | 4.7 |
苯 | 110 | 1.2 二氮四氟乙烷 | 0.7 | 甲胺 | 9.7 | 氧化丙烯 | 7.3 |
二氮乙醚 | 2.3 | 乙醚 | 0.9 | 甲基二丁烯 | 15.7 | 四氟化硅 | 0.7 |
三氮化硼 | 0.7 | 二甲胺 | 2.4 | 三甲基乙烯 | 5.3 | 苯乙烯 | 4.0 |
溴化甲烷 | 27.3 | 二甲醚 | 3.0 | 甲酸甲酯 | 5.0 | 二氧化硫 | 15 |
丁二烯 | 3.1 | 1. 1偏二甲肼 | 1.2 | 异丁烯酸甲酯 | 2.2 | 六氟化硫 | 0.7 |
正丁烷 | 7.0 | 二甲基硫K | 1.0 | 亚硝酸甲酯 | 2.2 | 1. 1, 1. 2四氟乙烷 | 1.3 |
2-丁酮 | 7.0 | 乙烷 | 5.3 | 2-甲基戊烷 | 3.7 | 1. 1. 1. 2四氟乙烷 | 133.3 |
二氣化碳 | 43.7 | 乙醇 | 3.0 | 3-甲基戊烷 | 2.0 | 四氟乙烯 | 0.7 |
二硫化碳 | 11.3 | 乙基苯 | 11.3 | 二甲基一戊雜 | 5.7 | 四氟噻吩 | 3.0 |
一氣化碳 | 4.3 | 乙烯 | 2.1 | 二甲基二戊烯 | 3.0 | 甲苯 | 11.3 |
四氮化碳 | 0.8 | 环氧乙烷 | 3.7 | 四甲基二戊烯 | 4.0 | 1.1.1三氯乙烷 | 1.8 |
四氯化碳 | 0.7 | 乙烯基乙m | 4.0 | 甲基乙烯基醚 | 4.7 | 1.1.2三氮乙烷 | 4.7 |
羟基硫 | 1.6 | 氟苯 | 5.7 | 甲基乙烯基酮 | 6.3 | 三氮乙烯 | 0.8 |
»苯 | 5.0 | 甲醛 | 1.5 | 硝酸 | 2.1 | 三氮氟甲烷 | 0.7 |
二氟一氮甲烷 | 0.7 | 甲酸、单体 | 2.6 | 硝酸类 | 76.7 | 三氮三氟乙烷 | 0.7 |
丁烯醛 | 2.5 | 呋喃 | 3.7 | 硝基苯 | 4.3 | 乙酸乙烯酯 | 2.5 |
氮乙烷 | 6.7 | 正乙烷 | 1.5 | 硝基乙烷 | 10.0 | 氮化乙烯 | 5.3 |
三氯甲烷 | 0.8 | 溴化氢 | 4.0 | 二氧化氮 | 9.7 | 偏二氣乙_ | 2.3 |
一氮甲烷 | 31.3 | 氮化氢 | 2.0 | 硝基甲烷 | 27.0 | 间二甲苯 | 5.0 |
氯三氟甲烷 | 2.0 | 氰化氢 | 22.7 | 亚硝酸 | 0.7 | 邻二甲苯 | 9.0 |
环乙烷 | 0.7 | 氟化氢 | 0.7 | 一氣化二氮 | 6.3 | 对二甲苯 | 4.7 |